夏在第7個字的詩句
夏在第七個字的詩句
-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 出自魏晉·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 探春先揀樹,買夏欲論園。 -- 出自宋·蘇軾·新年五首
- 是日,涇原復奏夏賊數十萬人皆遁去。 -- 出自宋·蘇軾·九月十五日邇英講論語終篇賜執政講讀史官燕
- 庭松偃蓋如醉,夏雨新涼似秋。 -- 出自宋·蘇軾·大雨聯句
- 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 出自先秦·詩經·長發
- 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 出自唐·杜甫·大雨
-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 出自唐·杜甫·漫興九首
- 篙師煩爾送,朱夏及寒泉。 -- 出自唐·杜甫·回棹
- 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 出自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
- 禰衡實恐遭江夏,方朔虛傳是歲星。 -- 出自唐·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
- 烏臺俯麟閣,長夏白頭吟。 -- 出自唐·杜甫·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
- 衰年病只瘦,長夏想為情。 -- 出自唐·杜甫·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
- 分飛來幾時,秋夏炎涼變。 -- 出自唐·白居易·寓意詩五首
- 閑園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 出自唐·白居易·郡中西園
- 竹亭陰合偏宜夏,水檻風涼不待秋。 -- 出自唐·白居易·和楊尚書罷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楊侍
- 學道漫希僧坐夏,憂時常媿士防秋。 -- 出自宋·陸游·即事
- 檐前桐影偏宜夏,葉底蟬聲漸報秋。 -- 出自宋·陸游·夏日雜題
- 頗聞南岳度殘夏,寧憶北平防盛秋? -- 出自宋·陸游·寄成漢卿將軍
- 劍南無劇暑,長夏更宜人。 -- 出自宋·陸游·晨至湖上
- 葉雕非一日,盛夏則已然,一葉復一葉,及此搖落天。 -- 出自宋·陸游·七月十一日見落葉
- 年光佳處惟初夏,兒女紛紛詎得知! -- 出自宋·陸游·初夏山中
-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 -- 出自魏晉·陶淵明·擬古 其六
-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 -- 出自魏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其一
-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 出自先秦·屈原·天問
- 於時國累卵,楚夏血常喋。 -- 出自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
- 壯陽當用事,大夏蒸炎歊。 -- 出自宋·歐陽修·大熱二首
- 況值湖園方首夏,正當櫻筍似三川。 -- 出自宋·歐陽修·寄河陽王宣徽
- 兩宮隆眷遇,諸夏聳瞻聽。 -- 出自宋·秦觀·正仲左丞生日
- 發春念長違,中夏欣再睹。 -- 出自唐·柳宗元·再至界圍巖水簾遂宿巖下
- 爵之成國,胙以夏區。 -- 出自唐·柳宗元·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師,集大功
- 為愛碧鮮亭,入夏叩叩至。 -- 出自宋·范仲淹·和僧長吉湖居五題其三·筠亭
- 將秋數行雁,離夏幾林蟬。 -- 出自唐·李世民·秋日二首
- 窮冬或搖扇,盛夏或重裘。 -- 出自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
- 中外分區宇,夷夏殊風土。 -- 出自唐·駱賓王·雜曲歌辭·從軍中行路難二首
- 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 -- 出自宋·楊萬里·初夏即事十二解
- 溪光迸升檐,朱夏凍以幽。 -- 出自宋·楊萬里·丁酉初春和張欽夫榕溪閣五言曾達臣挽詞
- hh雜虜同謀夏,宗周暫去豳。 -- 出自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
- 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寫儀容得恣把。 -- 出自唐·元稹·崔徽歌
- 淹留且結西湖夏,同到秋風賦遂初。 -- 出自宋·范成大·次韻子文客舍小樓
- 我欲今年來結夏,莫扃岫幌掩云關。 -- 出自宋·范成大·偃月泉
- 入秋復先幕,過夏亦疏簾。 -- 出自宋·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已有意趣,老懷甚喜,因吟
- 定知巡禮后,解夏始應回。 -- 出自唐·張籍·送僧游五臺兼謁李司空
- 燕語鶯啼春又夏,燈花剔盡暗窗斜。 -- 出自宋·文天祥·所懷
-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 出自唐·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
- 圣人久已矣,游夏遙相望。 -- 出自唐·高適·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時此公學王書嗟別)
- 中時山果熟,后夏竹陰繁。 -- 出自唐·賈島·送僧
- 試望明月人,孟夏樹蔽岑。 -- 出自唐·賈島·明月山懷獨孤崇魚琢
- 今年通閏月,入夏展春輝。 -- 出自唐·李隆基·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寧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
- 斯文當兩都,江夏世無雙。 -- 出自宋·黃庭堅·送彥孚主簿
- 維王調玉燭,時夏雨我田。 -- 出自宋·黃庭堅·次韻曾子開舍人游藉田載荷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