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在第10個字的詩句
源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出自·朱熹·觀書有感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出自宋·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 “天高亦可飛,海廣亦可源。”全詩鑒賞 -- 出自··
- 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 -- 出自唐·李白·聞丹丘子于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仆離
-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 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 我來游秋浦,三入桃陂源。 -- 出自唐·李白·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 余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 -- 出自唐·李白·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游覽之
- 綠水接柴門,有如桃花源。 -- 出自唐·李白·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 出自唐·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
- 寒泉比吉士,清濁在其源。 -- 出自宋·蘇軾·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薩泉見餉二首
- 我褊類中散,子通真巨源。 -- 出自宋·蘇軾·孫巨源
- 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 -- 出自宋·蘇軾·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
- 聊乘應舍筏,直溯無生源。 -- 出自宋·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洺州
- 刑政雖首務,念當養其源。 -- 出自宋·蘇軾·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
-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出自·毛澤東·七律·登廬山
-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 出自唐·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 凄涼憐筆勢,浩蕩問詞源。 -- 出自唐·杜甫·贈虞十五司馬
- 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 -- 出自唐·杜甫·東樓
- 重問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 出自唐·杜甫·別李義
- 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 出自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
- 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 出自唐·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
- 峽開四千里,水合數百源。 -- 出自唐·杜甫·客居
-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 出自唐·杜甫·九日五首
- 府中瞻暇日,江上憶詞源。 -- 出自唐·杜甫·弊廬遣興,奉寄嚴公
-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 出自唐·杜甫·奉漢中王手札
- 怕他年、重到路應迷,桃源客。 -- 出自宋·辛棄疾·滿江紅·照影溪梅
- 但愛清見底,欲尋不知源。 -- 出自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 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 -- 出自唐·白居易·歲晚
- 應為平生心,與我同一源。 -- 出自唐·白居易·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
- 至今不平氣,塞絕泜水源。 -- 出自唐·白居易·和雉媒
- 倦鳥得茂樹,涸魚返清源。 -- 出自唐·白居易·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
- 無憂樂性場,寡欲清心源。 -- 出自唐·白居易·養拙
- 蕭條微雨絕,荒岸抱清源。 -- 出自唐·白居易·南池
- 向東應入海,從此不歸源。 -- 出自唐·白居易·途中題山泉
- 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 -- 出自唐·王維·送岐州源長史歸(同在崔常侍幕中,時常侍已
- 階下群峰首,云中瀑水源。 -- 出自唐·王維·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給事首春
-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 出自唐·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 出自唐·王維·濟上四賢詠·鄭霍二山人(一作寄崔鄭二山人
- 遙作時多難,先令禍有源。 -- 出自唐·李商隱·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
- 湓浦應分派,荊江有會源。 -- 出自唐·李商隱·哭劉司戶二首
- 炎火下照海,黃河高泝源。 -- 出自宋·陸游·雜書幽居事
- 直使超然有得,豈若淵源六經。 -- 出自宋·陸游·六言雜興
- 正爾分章句,誰歟達本源? -- 出自宋·陸游·讀老子
- 橫策意未饜,褰裳探其源。 -- 出自宋·陸游·龍門洞
- 六經日月未嘗蝕,千載源流終自明。 -- 出自宋·陸游·次金溪宗人伯政見寄韻
- 方侯胸中負經濟,議論源源有根柢;借令不用老山林,尚欲著書垂萬世。 -- 出自宋·陸游·寄題方伯謨遠庵
- 於時仲冬月,水各歸其源。 -- 出自宋·陸游·入瞿唐登白帝廟
- 昆岡憐積火,河漢注清源。 -- 出自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 出自宋·王安石·即事
- 桂寧辭月窟,桃合避仙源。 -- 出自宋·王安石·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