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高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
高職女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應用性人才的一支重要后備力量,占有半邊天,尤其是紹興越秀外國語職業學院女生占了五分之四左右。因此,研究高職女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加速對女生的教育和培養,是高職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就高職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對策作一淺析。
高職女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分析。
1、自我意識發展不完善。自我意識指人對自身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自己和周圍事物關系的體驗。高職女生處于自我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主觀因素的影響,她們的自我意識容易產生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是最常見的偏差。由此產生過分自傲,強烈的自尊心,過高的理想追求與自己上不了理想大學相沖突,從而產生失落感。
2、情緒自控能力因素。進入大學后,一些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等適應方面遇到困難,就產生急躁情緒。主要表現在入學適應不良,這在新生中是較普遍存在的問題。進入大學后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特別是許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第一次遠離親人來異地求學,感到生疏、孤獨和無助;對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刻板學校生活感到厭煩,從而產生失望、苦悶、焦慮等心境。
3、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上大學前的生活是比較單一的,而進入大學后,面對大學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一下變得不知所措,或多或少產生孤獨無助感、情緒壓抑等心理不適,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缺乏技巧,缺乏團結協作精神,自控能力較差,意識范圍狹窄,考慮問題偏激,主觀化嚴重,導致過激語言和行為產生,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4、家庭因素、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特別是社會力量舉辦高職院校按成本價收費。一些學生由于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感覺壓力大,如果花銷又過多,就開始自己覺得對不起父母的辛勞,因“貧困”而感覺到自卑、壓力大、害怕與人交往和參加集體活動。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學生心理健康是正常的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機制,也是保證校園穩定、有序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對策,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1、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學院教育的全過程,扭轉女大學生心理劣勢。開展多方位教育,依據每一階段女大學生面臨問題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對她們加以教育引導。第一階段即大一階段,幫助她們把好過渡適應關,通過新生始業教育,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單獨或集中的談心,為女生做好參謀、顧問和朋友,及早化解她們的孤獨,使她們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對女生進行成人意識教育,幫助她們養成能吃苦,不怕困難,獨立處事的堅強個性,還要加強對女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第二階段即穩定發展階段,以實踐為基礎,加強心理適應、承受、求知教育,采用對話和討論,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高自信獨立的自我意識。第三階段,畢業準備階段,對她們進行成才報國為中心的教育,通過就業講座和咨詢,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積極參與競爭,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應用型合格外語人才。
2、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 ,形成全員、全方位實施教育機制。要堅持“一二三四五”。一是以全體學生作為工作對象,將關注少數人的心理問題為面向大多數學生;二是注重二個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自我教育與管理教育相結合;三是完善并發揮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教師)、心理健康協會(學生)三個層面的工作網絡作用;四是建設一支由專職教師與班主任、公寓輔導員、“兩課”教師和各黨(總)支部書記等兼職隊伍相結合的專兼職隊伍;五是發揮業余黨校、團委、學生會、社團、宿舍管理等各種教育渠道的教育作用,形成各級參與、齊抓共管有效的教育機制。
3、把加強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結合起來。從素質教育的高度重視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尋求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互相促進提高的結合點,實行良性互動。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校園文化的親近感和富有感染力的特點,開展適合女生心理特點具有吸引力的校園文體活動,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