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奇才的非智力因素(上)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劍橋奇才的非智力因素(上)
――“張馳現象”報告會現場采錄
中國青年報 記者程剛
1997年,剛在北京四中讀完高二的張馳,就得到英國愛塞克斯(Essex)大學本科錄取通知書,隨后只身前往英國留學,就讀計算機本科專業。在因簽證延誤8周課時的情況下,他第一學年即獲得學院第一名的好成績,并得到院長的親筆賀信。2000年畢業時,他成為全校4位獲得一等榮譽學士學位學生之一,同時接到4所英國著名大學直升博士的深造邀請函。
22歲生日前,張馳拿到了劍橋大學女王學院全額獎學金(ORS),成為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籍博士生。沒經過碩士階段的張馳,現在女王學院一邊攻讀博士,一邊負責4個碩士生的論文指導及七八個本科生的論文指導。
1998年夏天,也就是張馳到愛塞克斯大學讀書的第2年,校方驚詫于張馳出色的學習能力,專門委派了一名代表到北京四中考察。考察結束時,這位代表當場說:“今后,只要像張馳這樣的學生,出自北京四中這樣的學校,愿意去愛塞克斯,我們全部免試接收。”
1997年到愛塞克斯大學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僅張馳一個人,到1998年夏天變成了10多人,1999年則接近上百人。
日前,一場名為“張馳現象”的報告見面會在北京市少年宮舉行。聞訊而至的北京城區、郊區的家長和孩子們不斷涌入會場,甚至有些天津家長都趕來旁聽,場面之熱烈大大出乎主辦者的預料,報告會不得不3次更換場地。
這次報告會上,所有聽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22歲的英國劍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馳和他的父母身上。他們關心一個問題:如此年輕的張馳是怎樣取得今天的成績的,他的父母又是如何培養出一個這么優秀的兒子的?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張馳并不是天才、神童,只是一個具有普通智力的孩子。”張父張明山告訴記者。“你看他的樣兒,就是個笨孩兒。”在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教書的母親杜鵑英指著坐在對面的張馳說。
張明山說,張馳上幼兒園大班時,老師反映,其他孩子已經能很熟練地數到100了,但張馳連數到20都困難。而且,在到英國留學前,張馳只能排到全校60多名。
但杜鵑英認為:“盡管我們一直強調張馳并不是個天才神童,但張馳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情商是很高的。而這些,都是我們自他小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慢慢培養起來的。”
今年已50多歲,現仍在攻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碩士學位的母親杜鵑英認為,大多數孩子不是智力超群的天才或智力極低下的弱智,而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有意識地系統培養,就能做到和張馳一樣好,甚至比張馳還要出色。
“我從天津大老遠趕過來聽報告會,就是因為這一點。”一位姓李的家長告訴記者,“像哈佛女孩劉亦婷那樣的是經過特殊培養,一般人達不到的。而張馳的成長和培養是普通人可望而且可即的,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要綜合培養。”張明山談到對兒子的家庭教育時則一氣說了幾個“要”和“不要”:“在學習之前,一定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再一個,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給學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養。不要讓孩子一味依賴父母的指導,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
“但孩子情商的培養一定得是有意識的,系統地來進行。”張明山強調說。
“先要培養興趣和求知欲”
在張明山看來,他們在引導張馳學習之前,做的最好的一點是首先培養起了他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
張明山說,張馳很小的時候碰到有什么問題不理解,做父親的他總會說“哦,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明白,咱們一塊兒查查《十萬個為什么》吧”。這個時候,小張馳總會為自己通過看書弄懂了連父親也不懂的問題而高興好幾天。
張馳念初一時,我家附近辦了一個免費補課班,有各種專業。當時我們一家三口都去報了名。這事兒還被北京電視臺報道過。回到家后,我們三人總會湊到一起交流一下,你聽了什么,我聽了什么。
“一家三口在一起交流,氣氛很好,而且很充實。”杜鵑英說,“通過這樣我們就告訴他,學習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應該珍惜這個機會。你老把學習當件苦差事,它就苦不堪言。你要把它當作件幸福的事情,你就會樂此不疲。”
“長年累月,這樣你就把孩子的求知欲和讀書學習的習慣培養起來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努力的問題了。”張明山說,“現在有些家長花大錢讓孩子打小就學英語、學鋼琴,有些家長只是為了自己能向別人炫耀。孩子什么都被逼著學,但對什么都喪失了興趣。這就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了。”
“有意識地給孩子一點兒心理暗示”
張明山在家里一個陳舊的書柜里翻出了3大本筆記本。這些“從1984年開始的家長和幼兒園的聯系本”,他們一直保存了17年。
聯系本記載:1984年12月12日,張馳6歲,上幼兒園中班。
“張馳回家后,我們給他念了聯系本,說他懂事了,喜歡學習了。他可高興呢,主動在家做值日,擦桌子,還畫了一張圖畫。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能逐漸地喜歡學習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