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卓越人才的涌現(上)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一切為了卓越人才的涌現(上)
──江蘇省天一中學二十年超常教育的追求與實踐
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 沈茂德
江蘇省天一中學的超常教育起步于1980年,至今已經歷了21年,在這二十余年中,我們在超常教育的基礎理論構建和實踐操作等方面都作了艱辛的探索。
一、我校超常教育實驗是一個不斷思索,深化認識的進程
我們知道,在實踐的過程中,離不開對超常教育的性質界定、目標功能定位、可行性分析、模式構建等一些問題的思索,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既是對實踐的引導、論證,也是對實踐探索的不斷總結。
(一)超常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它順應個別化教育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與潛能的最大發揮
素質教育的提出適應國際競爭及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它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核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為目標。在探索中我們認識到,超常教育是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針對一部分超常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造力構成因素實施的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育,能促進學生潛能的最大發揮。它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及管理等方面均以"因材施教"的理念為核心,是一種高層次的素質教育。
(二)超常教育是承認差異的教育,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反思性實驗
學生的差異是一個客觀存在,在教育上便不能一刀切。對約占人口1%-3%的超常兒童進行超常教育可以避免人才資源的浪費。如果用教育中等智商孩子的方法來教育高智商孩子,則這些孩子就無法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這樣不僅浪費人才,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叛逆心理。教育平等,不僅是給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而且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教育方式。機會均等并不能保證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公平應當是"因材施教"、"人盡其才"的教育。
(三)超常教育是重點中學、實驗學校培養目標更高定位的教育行為
因材施教,此處的"材",我們認為不但指學生的實際特點,還指教育者素質和教育環境的狀況。不同素質的教師,不同類別的學校給學生創造的教育條件客觀上有所差異,因此每個學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教育要求。重點中學、實驗學校由于其生源、師資及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著不同于一般學校的教育目標,要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礎。超常兒童是國家的瑰寶,重點中學及實驗學校辦超常教育是對國家人才資源的特殊保護與開發。
(四)超常教育是一種探索性、創新型的教育實驗,是一項完善中的事業
大陸現代超常教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雖然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許多問題,超常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性、創新型的教育實驗。學制、教學、課程、辦學方式等方面都是需要開拓的領域。比如學制的探索,在超常教育中,對于超常學生的培養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應使超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掌握社會所要求的基本知識技能,以顯示其超常的優勢;另一種思路則認為不應過分限制學習的時間,而應在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深度上做文章,使超常生在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上明顯地優于一般學生。在探索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中學辦超常教育要避免簡單化(如沒有計劃、沒有獨立課程設置)、避免商業化(如在利益驅動下背離超常教育本身的目的)、要不斷完善社會化(加強對社會的宣傳教育,教育人民支持理解超常教育)、完善全球化(與香港、臺灣及外國加強聯系、交流與合作)。
中學辦超常教育應走出要不要辦等爭論的困境,目光主要應集中在如何發展,如何開拓等方面。
二、我校超常教育實驗是不斷實踐探索,不斷總結完善的進程
在整個超常教育的探索中,主要是實踐的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我校從超常兒童的測試選拔、模式構建(包括學制的改革、組織管理、課程設置等),到科研導向、家校合作等方面,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總結的歷程。
(一) 由個體到群體培養方式的轉變
我校超常教育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1、個體培養階段
從1980年到1992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個體培養。這階段主要是采用初高中新生入學后的發現法或校外學生推薦法,從初一或高一開始確定若干較突出的低齡少年作為觀察實驗對象,由有關老師輔導培養,成熟一個就向大學少年班輸送一個。這種個體因材施教培養,分散插班的超常教育實驗模式的特點是滾動遞進,進退自如,針對性強。在這期間我校共觀察培養了44位學生,這些學生全部進入了重點大學,其中17人考入了大學少年班。
2、群體培養階段
從1992年到現在為第二階段,為群體集中培養階段。此階段根據其招生的范圍又經歷兩不同階段。1992到1997年,這階段是在錫山市教委的領導下,在錫山市范圍內每年統招初一小年齡學生一個班(30名),后期擴大到無錫市范圍。從1998年開始,經省教委批準,面向全省招收優秀小學生一個班。2001年經省教育廳同意,又擴招一個班。這期間已畢業3屆共89名學生,100%進入大學少年班和重點大學。
(二) 由書面測試到結合實踐考察的選拔探索
在測試與選拔中,我們一般要經過三次測試與鑒別:第一次,以小學大綱規定的文化基礎知識為內容,兼顧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主要以問卷方式進行;第二次,以能力測試為主,主要考察學生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臨時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等,主要也是以問卷方式進行;第三次,以個性特征和綜合智商測試為主,聘請高校專家,用中科院心理所、華東師大、蘇大等高校編制的"團體兒童智力測試量表"、"個性測試"、"創造力測試量表"等進行測試,擇優錄取。
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些學生固然非常聰明,但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問題測試時很難全面了解。特別是習慣上,在小學一經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學校改變思路,在招生前的暑期,舉辦"優秀小學生夏令營",由各個學校推薦優秀小學生參加,在活動中先觀察學生習慣等方面表現,因為學生一般在活動中是不設防的,所以比較能觀察到其真實的一面。同時,我們在招生考試中,每個考場還安排了觀察員兩名,負責觀看學生的考試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