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卓越人才的涌現(下)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一切為了卓越人才的涌現(下)
(三)由零散的依附傳統教育的模式到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模式構建
1、學制的改革演進
超常教育是我校非常重要的一塊,我們一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組織管理上,我們過去是由校長室牽頭,教科室具體負責,各部門(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通力合作的模式。這種模式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在作息時間上、宿舍衛生檢查上,針對高中生的標準很難對小齡少年班學生實行。教務處事務繁忙,有時對少年班的一些小細節會忽略。事實上,少年班的管理與高中管理不可能是一個系列,與初中管理也不可能一樣,于是,學校專門成立了少年部,少年部在組織管理、課時安排、人員調度上有相當的自由支配權,這樣可以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課程改革的深化
長期以來,我校超常教育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與實踐課三類。必修課,主要是按照國家大綱的規定開設的課程;選修課,主要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開設的課程,如象棋、書法、鋼琴、美術、航模、籃球等特長選修課;社會實踐活動課,這是針對時代的特點和少年班學生的特殊需求而開設的,主要方式是參觀、旅游、采訪、調查等。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我們發現,這種課程設計并沒有跳出原有常規教育的圈子,沒有完全反映出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現在,我校正進一步構建能夠體現超常教育理念的課程方案,它較之于簡單地使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簡單地縮短學制,能更有效地提高超常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促進超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形成創新人才所應具有的學習品質、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等綜合素養。
(四)堅持以科研為導向的發展思路
我校將超常教育作為一項事業來進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并以課題研究為先導,使超常教育的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超常兒童群體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是省教科所立項的"九五"課題,該課題從超常兒童的測試與選拔、學制年限、培養目標,到課程改革等多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該課題已于2000年底通過專家鑒定,順利結題,專家們一致認為,該課題在省內同類研究中處于領先水平。"十五"期間,學校努力對我校超常教育的關鍵問題花大力氣進行細化研究,《超常教育中的課程改革研究》課題已被確立為省級"十五"立項課題。另外,學校還聘請有關專家教授對我校教師進行培訓,引導教師邊實踐邊研究,建立超常兒童心理測試、個性特征觀察、學習成績跟蹤、養成習慣考察、形態機能身體素質檢測等項目檔案,對學生的成長軌跡進行反饋研究,確保我校超常教育在科學研究的軌道上健康有序進行。
(五)家校合作的立體教育方式的初步形成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好學生,學校必須爭取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為此,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共同探討現代的家教理念;對家長進行教養態度的測試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和指導;為家長編印各種學習資料;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主動與家長交流等,這些做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家長本身素質的差異,有些溝通還是不盡人意,如有些家長依然包辦過多,經常到學校看望孩子,對學校提出這樣那樣的主觀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有些家長依然采用不科學的家教態度,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此,學校改變思路,除了學校與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外,充分發揮孩子在家校溝通、親子溝通中的主體地位。如定期召開親子溝通會",讓孩子與家長平等交流,由孩子來感謝父母、提出自己的愿望等,父母很容易被孩子打動,也非常愿意聽孩子的肺腑之言,這樣既提高了家校合作的實效,也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更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三、我校超常教育的設想與展望
我校的超常教育進行了21年,取得了一些成績,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教師們在實踐中也總結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今后一段時間,我校將著力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學校少年部的組織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科學化的運行機制
學校少年部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它將針對超常學生的群體及個體心理和生理特點,制定相應的適合學生發展的管理機制。
1、學校少年部將征求家長、學生、教師的意見,制定合理的日常管理制度,并與學生共商管理條例,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各任課教師協調,制定本學科的課程內容、課時安排,形成初高中一貫制的課程方案。
3、生活指導老師、心理教師、班主任一起分析班級學生的情況,共商管理班級的方法及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4、少年部主任室總體負責教育信息的收集和科研工作的組織與管理。
(二)配合"十五"課題的研究,在超常教育的課程改革上花大力氣進行探索和實踐
"十五"省級立項課題《超常教育中的課程改革研究》將在考察發達國家和我國超常教育課程方案的基礎上,概括現行超常教育課程方案的特點,建構新的課程體系。我校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進一步以課程思想來指導課改實驗
課程目標:構建超常兒童綜合素質的發展性、層次性、彈性化的課程目標;
課程結構:調整現有課程結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綜合社會課程,增加藝術類課程的比例,形成核心課程的合理課時比例;
課程類型:改變單一的課程類型結構,形成分科與綜合、學科與活動、顯性與隱性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教學模式:形成與學習方式轉變相匹配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行為的改變,引導和指導新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課程評價:強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統一,強調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統一,突出激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在課程評價中的作用和功能。
2、以研究性學習為突破口,探索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強調差異性學習、主體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互動性學習、合作型學習、綜合性學習
如對課程實施進行重大改革,形成以"問題意識"、"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體驗性、過程性、發展性"為主要特征,從而探索出三種課程實施模式:以問題為中心,呈現疑問,發揮學生探索精神的探究性課程實施模式;以情境為中心,促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感悟的體驗性課程實施模式;以興趣為中心,拓寬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潛能的自主性課程實施模式。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一批具有特殊品質與特殊才華的優秀教師群體
如果說教材與教學內容是培養超常兒童的基礎,那么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則是培養超常學生的一個關鍵因素。為了保證任課教師的水平,學校將對教師進行定期培養。
1、幫助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學校將繼續組織少年部教師到國內外同類學校去參觀學習或者請有關專家來我校講學,更新觀念、拓展視野、取長補短。
2、促使教師科研素質的提升。如要求教師參與課題、撰寫論文、開設專題講座。
3、督促教師教學能力的進步。如采取集體備課,共同交流的方式,要求教師不但關注本課程的教學,也熟悉、貫通相關課程的教學。并要求每位教師直接負責幾名學生,進行導師型的研究性學習指導。
超常教育是一項發展中的事業,它有著廣闊的前景,需要許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和參與,我校堅持以"追求卓越"為辦學理念,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辦學宗旨,努力實現"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在天一校園都享受成功的喜悅"的教學目標,繼續為超常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