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超常教育的探索與研究(上)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中學超常教育的探索與研究(上)
江蘇省天一中學 沈茂德 虞進興
我國現代的超常教育是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辦少年班開始的,到1985年,經教育部批準,全國已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十三所高等院校創辦了少年班。到1985年,有一些高等院校主動提出,在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和學校,創建少年預備班,為這些學校的少年班提供生源。當年,如科技大學與北京八中、蘇州中學掛鉤,南京大學與南京師大附中協作等,相繼在普通中學正式創辦了超常教育試驗班。
一般認為,學校超常教育有兩方面的涵義,即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常能力的學生;由于超常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也促使學校教育必須超常發展,以適應學生特殊發展的需要。北京八中、人大附中、東北育才、天津耀華中學、湖南師大附中以及江蘇天一中學在中學超常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代表著中國中學超常教育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辦學理念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的人才,這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任務。由于超常學生的獨特優勢,傳統的教育體制顯然不能適應這些學生發展的需求,長此以往,大量具有優異智力和創造潛力的兒童將會被埋沒,他們在常規教育中"吃不飽",發展受到阻礙。因此,如何為超常學生提供恰當的教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探索的歷程
超常教育一般是指對智能超常兒童所進行的現代特殊教育,它從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及管理等方面均以"因材施教"的理念為核心,它屬于特殊教育的范疇。據國內外學者研究,大約有千分之三左右的少年兒童智力超常,若能對他們及時發現,正確培養,就有可能促使其早日成才。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期)我國設立的童子科就是進行超常教育。現代歷史上對超常教育也進行了系統研究.全國各地已有五十多所中小學開辦超常教育實驗班。
早在一九八五年,北京八中率先以科研為先導創辦超常教育實驗班,十多年來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比較科學、比較完善的超常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北京人大附中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水平,開辦"校中校",因材施教充分發展學生特長;湖南師大附中的超常教育納入了學校整體改革試驗,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其它如東北育才學校及一些超常試驗學校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南師大附中的分層次教學,也源于超常教育的啟發,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選擇進行分級教學,在外語教學中A級班學生參加大學四級英語考試,百分之八十二達級。江蘇省天一中學,于1980年開始進行超常兒童的教育與研究,從個體培養到集中辦班,分流培養,為中國科大、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縱觀國內外超常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校教育形式,概括起來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個別化的"加速教育"形式,即以個別錄取、個別對待的方式,接納超常兒童和少年提前進入各級學校,允許他們超前學習和跳級,直至提前畢業。另一種是短期集中培訓,加速學習。這種教育方式是為了滿足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和少年在智能發展上的特殊需要,在他們不脫離正常班級學習的同時,采用集體短期培訓,或者組織課外活動小組,來深化他們感興趣的、有潛力進一步加以學習的學科。第三種是學校集體教育,即通過各種形式的測驗進行選拔,將超常學生集中起來,為他們建立特殊培養的學校,或在常規學校中為他們組建特殊的班級進行教育。
二、辦學思想
超常教育是對一個國家人才資源的特殊保護與開發,它符合教育規律,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和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對于這些學生,他們需要超越常規的教育和實踐。
1、目標定位
超常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精、尖人才的苗子,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國際尖端人才的接班人,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超常教育要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在學生入學測試與選拔、學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使超常少年在品格、智力、能力和身心諸方面更有效地貫徹教學原則,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個性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相結合,群體既為大學少年班培養優秀新生,更注重為這批學生終身發展及成為社會精英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在未來世界范圍內具有競爭實力的一流人才打基礎。
2、方向把握
以鄧小平"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基礎教育與特殊教育相結合,把全面發展與特長教育相結合,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相結合,為名牌大學培養人才后備力量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國超常教育事業的發展探索一條新路,摸索出一套科學實用、簡單易行的鑒別與選拔超常兒童的方法;編寫出一套適合于超常兒童使用的教材;培養出一支勝任超常教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起一種促進超常兒童成長與發展的新體制。
3、性質界定
少年班的招生對象是品學兼優、智力超常、思維活躍、身體健康、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學在籍的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學生(或是初三畢業生),所以,少年班性質屬于我國超常教育中的中學基礎教育范疇,教學內容以中學教材、大綱為依據,一般不超越中學教學內容。
三、幾點問題
中學辦超常教育基本基本上已走出了要不要辦等爭論的困境,目光主要集中在如何發展、開拓等方面,但對中學超常教育辦學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澄清。
1、中學超常教育辦學的必要性
超常教育針對一些高智商、天賦高、在體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采取適合他們的個性特點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體現人才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達到早出快出人才的目的。超常兒童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約為1%-3%,抓好超常教育可以避免人才資源的浪費。兒童在對知識的接受和領悟能力上存在差別,在教育上便不能一刀切,如果用教育中等智商孩子的方法來教育高智商孩子,則這些孩子就無法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這樣不僅浪費人才,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叛逆心理。教育平等,不僅是給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而且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教育方式。
2、超常教育辦學的可行性
實踐證明,在動態的比較中尋取多途徑和多種方法是可以把超常兒童鑒別出來的;辦超常班是對超常兒童進行中等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超常兒童的超常是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科學結合的產物;通過教育可能改變他們在認知結構和個性中的弱點等。
3、超常教育辦學研究的重要性
中學超常教育是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科學知識總量急劇增加,而我國育人周期卻在不斷延長,一般達到博士后畢業需要30歲左右。科學家進入最佳創造年齡是25歲左右。這便出現了科學知識總量急劇增長與人才成長,與科學創造最佳年齡區的尖銳矛盾,從而提出了必須采取措施縮短育人周期,加速人才培養,提高教育效率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對智力超常兒童少年,通過特殊培養,能夠做到縮短育人周期。
第二節 教育模式
一、一些超常兒童教育的施行模式
1. 彈性調整進度 這類模式的定義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所達到的水平與效率來訂定學生升讀什么程度的班級,以怎樣的方法和速度來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得到滿足。一般來說,這種模式的"加速制"進行。例如是提早入學、跳級、壓縮課程等等。一直以來,加速制的效果受到各方面的質疑,例如家長擔心孩子跳級后社會情緒調適不良,學校也認為學生要求提早入學或安排學科加速會引起負面影響,加上校方須面對在行政上額外負擔和課程靈活調整的挑戰,因此總是對推行加速制保持非常保留的態度??偨Y有關探討加速制的優缺點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問題"產生于加速制的特點走向極端──若缺乏審慎的施行措施,加速制的優點會變成缺點。要澄清加速制的成效,除了研究制度本身的利弊,更重要的是探討具備怎樣條件的超常兒童比較適合通過加速制來加強學習的效果。
2. 分組學習 這
類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以學生的能力分班或在班內分組,讓超常兒童可以一起學習某些特別課程。其次,將不同年級具有同等能力或興趣的學生,部分時間抽離原班,讓他們到資源室學習。最后,在教室內,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組合一起,合作完成一件功課或專題習作,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各展所長。
3. 充實/ 增益活動 這類模式是在原有的課程以外,為個別或一組超常學生安排適合的充實/增益活動或課程使他們在某些科目或課題上,有更深更廣的學習經驗。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活動或假期時參與這類學習。此外,也可以運用校外的資源。充實/增益可以透過形形色色的活動進行,例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任朱利等人提倡的全校性充實模式在美國得到很廣泛的支持和實施,提供超常兒童相當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例如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的課題,發展獨立去研究現實生活中的難題的能力,把高素質的作品貢獻于有關領域中使用。
4.典范良師制/ 師父制/ 導師制 為個別超常兒童學生安排專家,指導他們深入研習特別感興趣的課題。這些專家導師,可從校內或校外社區的資源尋找。
超常兒童跟從典范良師學習時宜注意下列各點:先廣泛接近,再深入研究;以專長領域優先考慮;除認知的學習外,應能同時注意其人格的認同和學習方式或態度的模仿;對典范良師的生平應加以研究; 對典范良師之缺點應有所了解,但不宜學習; 典范良師不必只限一位,但應輔導兒童認識各導師的長處并懂得如何綜合所學的經驗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