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教育,不要從娃娃抓起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超常教育,不要從娃娃抓起
近日,某知名論壇上,有網友發帖說“讀幼兒園的孩子被作業雷焦了”,貼出了一道幼兒園大班的作業題:“調皮猴買了蘋果、梨、桃和橘子。蘋果+桃+梨=15元,桃+蘋果+橘子=18元,梨+蘋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你能判斷出這些水果每只分別是多少錢嗎?請填上正確的價格。”
這名家長說他們夫妻倆用了多元一次方程組才得到結果,網友提供了不同解法,但有的用到了除法,還有的雖然提供了可能最接近孩子思維能力的解題思路,但也認為給幼兒園孩子做太過分了。
或許真有幼兒能解出此類超前的“奧數題”,那么他自然要被老師與家長奉為智力超常的“神童”,從此被高規格地培養了。問題是,那些解不出這類題目的孩子,是不是從小就經受了一次次沉重打擊,在打擊中喪失了自信,喪失了尊嚴,喪失了興趣呢?
幼兒園小學化一直受人垢病,但卻屢禁不止。在教育流水線的源頭,就顯現了教育功利化的重重魅影。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必然使得孩子只能在羞辱中成長。而這種“羞辱”的結果,便是對孩子人格、智力、個性、潛能與心理原動力等方面的無情扼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提倡賞識教育,認為不斷鼓勵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才能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創造欲并發展獨立人格。而顯然,所謂的“奧數題”以測試或培養學生智力的名義,讓幼兒園孩子做小學的題目,讓小學生做初中的題目,讓初中生做高中的題目,不是在激勵學生,讓他們體驗成功,而是在讓他們不斷受挫。很多得奧數獎的學生考大學不選數學專業,因為那些超前機械訓練已讓他們對數學倒了胃口。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說,先學“道”,再學“文”,先學“做人”,再學“做學問”。這在幼兒啟蒙教育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而小學化的幼兒園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拼命灌輸他們“知識”,超前培養做題“能力”,卻往往忽視了真善美價值觀的培育、與人相處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早早限制了孩子創造與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