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超常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上)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我國超常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上)
李緒永
我國近幾年的超常教育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重要標志有:一、中國科大少年班的成立,首創少年天才在大學集體培養的先例,這是世界至今所沒有的;二、是以超然教育為代表的國內一些超常教育機構,已成功地破譯了天才成長的秘密,能夠將普通的兒童培養成智力超常的兒童,這也是其它國家至今所所做不到的。
當然,水平高了并不意味著受重視程度也高,這幾年自發的、有意識地探討超常教育的人多了,但真正理解或了解超常教育的人并不多。作為政府,對人才的渴求也不像剛改革開放之初,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么迫切了。因此,本應該出現的一個浩浩蕩蕩的超常教育局面卻一直沒有出現。相反,不少高校的少年班停辦了,一些為天才兒童成立實驗班的學校也名存實亡。這個時期,面對這種狀況,大多搞超常教育研究的專家也底氣不足,只好在超常教育概念的范疇上下功夫,或拋出超常教育多元化理論,但無論如何向社會辯解,我們都改變不了超常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即超常教育要對超常兒童快速教育(或縮短學制,或比別人多學知識、技能);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超常兒童都在學習比他們大幾歲的兒童的課程與知識。但目前許多超常教育的樣板學校都忽視了這一事實,摒棄了這一核心,他們號稱的“超常教育”實驗班,學生高考時的年齡都在十七、八歲,還不如八十年代初許多學校搞的快慢班,也沒有九年基礎教育時大批十五、六歲正常上大學的學生年齡有優勢。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超常教育有種嗤之以鼻的感覺。
我國古代有最早的天才教育的歷史,現代又不乏高水平的天才研究技術,但這幾年中國的超常教育究竟怎么了?
一、原來的超常教育實踐無法盡善盡美,不少方面不盡人意,因此缺乏社會的普遍認同。這表現為:
1、 過去國內一直缺乏一系統的、正確的、切實可行的理論與實踐平臺,致使超常兒童只能在家庭教育中偶然地產生,個例多,能將普通兒童集體培養為超常兒童的機構極少。搞超常教育的學校也只能從很大的范圍內選到智力超常的孩子進行超常教育,導致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超常兒童是天生或遺傳的,超常教育與自己無關。
也就是說,國內一直缺乏一個從孩子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完全自我培養、開發的超常教育機構。由于國內目前只有超然教育一家機構真正破譯了天才兒童產生的秘密,但由于資金、知識產權、師資培養等限制,大規模實施超常教育推廣還需要時日。
2、單一的成功評價體系與短期的社會評價標準,錯誤地估量了我國早期超常教育的成就。這使得盡管過去的超常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人們總覺得超常教育的結果與其對超常兒童成人后的極高期望值相去較遠,最終導致人們對超常教育失去信心。
3、由于過去一些超常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因家長、學校的經驗不足,使個別人出現一些非智力方面的缺陷,最后導致他們后期出現失敗或暫時性失敗。其實對于任何新事物在發展初期,因不成熟而出現些失敗,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媒體只對超常教育失敗事例的渲染,又使人們潛意識中產生了如此錯誤的推理:超常兒童=成人后必然失敗。
以上三種原因,加大了真正的超常教育技術擁有者與教育投資者、民辦學校、教育部門等溝通難度。
二、保守落后的意識觀念影響著人們對超常教育的認識。
1、我國家長缺少創新意識與冒險精神,主要表現有:
(1) 愿做觀眾與看客,不愿冒尖,更不愿張揚個性,他們總認為隨大流的好處很多,如不用太動腦筋,不會冒大風險,卻不知自己已經很出色的孩子在一年年荒廢大好時光。最后只好讓孩子很動腦筋的去找工作,為一點小利益乃至生存耗盡腦汁。
(2) 獨生子女家長恐懼癥,因為是獨苗,只好過分溺愛與關懷,走路怕摔著,出門怕撞著,太聰明怕沒有伴,參加教育實驗怕誤了孩子,年齡小入學怕學習累或被人欺,年齡小上大學怕壓力大……尤其是超常兒童中一個出現失敗,便會嚇倒一大批想嘗試超常教育的家長。
(3)中庸之道是中國家長的主流思想。許多人感嘆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心切,其實不然,本人做過許多調查統計,中國家家長望子成龍的比例僅為6%。確切說,中國的家長是“望子成人”、“望女成家”心切,他們希望孩子早長大,能按部就班的上大學,掙錢、結婚、生子、過的舒服,或早繼承自己的產業,或早為家庭減少壓力、帶來利益,或早結婚了卻家長的心思。――其實,這一切的希望都與“成龍成鳳”無關!長輩們的這樣的希望,怎能不使他們早戀、貪財、浮躁、目光短淺!
2、 教育管理者的錯誤觀念:
(1)認為超常兒童是極少數人,而義務教育重點考慮大多數學生。我們能為占少數的殘疾人實行特殊的教育,為何不能為超常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的特殊教育模式呢?我們幾千年前的先人都知道對學生要因材施教,難道因為是少數人就應忽視他們將來的社會價值嗎?
還有的教育官員竟說,義務教育階段,哪個孩子那門課特別好,要求老師要打擊他,以讓他與其他孩子同步發展。如果我們國家一直在延續這樣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真是理所當然了。反過來想想,如果你有一個很聰明又學習很好的孩子,你敢把他放到那樣的教育環境中嗎?可悲的是,中國到處是這樣的環境,讓你無法逃離這種扼殺天才的環境!如果孩子真的很聰明,除了自己教育,只能祈求碰到一位天使般的老師了,――這樣的老師的確很少,所以,大量的超常與潛超常智力的兒童只好在“削尖拉平”的教育模板中等待平庸。
(2)認為選拔超常兒童單獨教育是教育的不公正。由于超常兒童適合小班化教學模式,因此占有教育資源相對多些。難道教育只有實施大鍋飯是合理的嗎?如果教育資源均攤是合理的,我們自然會推出他們將來的社會貢獻與社會責任只有均攤才能合理,能做到嗎?
3、 社會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
(1)中國目前評價一個人成功的標準,從“學而優則仕”,發展到增加了“學而優則商”。評價超常兒童長大后成功的標準也是看他們當多大的官或發多大的財,而對超常教育對整個人類教育改革的意義卻缺乏深刻地認識。前幾年的少年天才,經商搞科研的的確不乏成功者,但當大官、在福布斯排前十位的一名沒有。這便讓許多人懷疑他們早年智力超常的意義,很少有人能從根本上看到超常教育的深遠價值。
(2)傳統觀點或嫉妒心態使一些人及有的專家、教育官員,對過去超常教育因不完善而出的紕漏過分全面地指責。
4、 家長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