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挫折承受能力(二)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如何增強挫折承受能力(二)
譬如照相,同一景物,從不同角度拍攝,就會得到不同的形象。對待挫折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到,挫折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它僅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么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挫折襲來時,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實,事情并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很幸運。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名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么生活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認識順境和逆境;人們固然樂于接受順境,不歡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干,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突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志,一事無成。中國古代有個故事,說的是公元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志加國繼位,振興家園。后來,他在齊國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齊恒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懷與安,實敗名!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后奪回了王位。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引申出懷安喪志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迷戀、茍安于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面臨挫折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的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面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挫折,也會有助于擺脫挫折的困境。
4.要有正確的挫折觀,還在于遭受挫折時,不要盯住它不放。
挫折對人的刺激往往比較強烈,并伴隨著心理、生理活動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會給人以深刻和印象,尤其使人產生了強烈情緒反應的挫折,更會使人感到時時被它所糾纏。然而,挫折如果已經發生,那就應當面對它,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已經過去,那就應當丟開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記憶里,更不要時時盯住它不放。痛苦的感受猶如泥濘的沼澤地,你越是不能很快從中脫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李煜被俘后賦詞曰: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凈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像這樣留戀逝去的榮華,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哪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緒所壓倒呢?
魯迅笑下的祥林嫂,心愛的兒子被狼叼走后,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訴說自己兒子的不幸。起初,人們對她還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周圍的人們就開始厭煩,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老是向別人反復講述自己的痛苦,就會使自己久久地不能忘記這些痛苦,更長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當然,不要盯住挫折不放,并不是主張有了挫折和坎坷,可以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是說,一方面,情感不要長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我們的理智應當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尋找突破口,力爭克服它,解決它。比如,高考失敗了,終日以淚洗面,那當然不好。但是,如果若無其事,心安理得,一點壓力也沒有,這也不是好的態度。落榜的痛苦我們應當很快丟掉,但落榜這件事卻不能忘掉。要通過這件事,看到自己學習還不是很扎實,要繼續努力,爭取明年再考。如果年齡大了,失去了再次高考的機會,那就更應該以此激勵自己,以更頑強的精神走自學之路,奮力攀登科學文化知識的高峰。那種遭受挫折和失敗后便放棄進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正確歸因
我們在認識和對待挫折時,還要學會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造成挫折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外界客觀因素,一類是內在主觀因素。按照社會的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來看,人對原因的歸結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外歸因和內歸因。傾向于外歸因的人,慣常于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這種外部力量可以是運氣、機會、命運、他人的權力、自然界的力量等等無法預料和支配的因素。傾向于內歸因的人,則習慣于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內部辦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敗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確歸因,就是要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或是內外部兩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起作用的。正確的分析和歸因,是應付和解決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礎。把成敗結果一概歸因于外部因素的人,固然不能對行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面對挫折會感到無能為力和束手無策,從而不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難和改變失敗的處境;但是,把成敗結果統統歸結于個人的努力不足,過多地責備自己,也是不現實的,同樣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起合理的責任,有效地改善挫折處境。
對于慣常遭受挫折,不加分析,不問青紅皂白,便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面歸因的人,尤其應當注意要作符合實情的、準確的歸因。只有以積極的態度去冷靜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及時找出失敗的癥結所在,才能從本人的實際條件出發,用切實的行動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變。
(三)調節抱負水平
抱負水平是人在從事某種實際活動之前,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規定的標準。規定的標準高,則抱負水平高,規定的標準低,則抱負水平低。這個自定的標準,僅僅是個人對自己所達到的成就的一種愿望,與從事該活動后的實際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其行為的方向,那么,抱負水平則決定其行為達到什么程度。每個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標,不然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關鍵在于目標的水平高低和他所確立的標準是否合適。假如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達到目標,但是那種成就并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滿足,對于增強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幾乎沒有什么影響,而且他的身心潛能實際上處于被埋沒的狀態,沒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就會產生由于空虛、苦悶、不滿足感所造成的挫折感;反之,如果抱負水平過高,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他雖然會全力以赴,但是仍然力不從心,達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標,這就會使自己產生失敗感,挫敗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形成人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形成動機--目標方面,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個人的抱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會使人產生一種有所成就的感覺,即成功感、成就感,而使人受到鼓舞,使人提高信心,去達到新的目標;反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則會產生一種挫折感、失敗感,從而引起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降低抱負水平,喪失信心,甚至放棄作進一步努力的嘗試。
所以,確定適度的抱負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敗,獲得成功與自信,使自己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個人抱負水平的不同,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1.成就動機的強度
成就動機強的人,抱負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動機的人,抱負水平就很低。成就動機強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過怕失敗的心理,成就動機低的人,怕失敗的心理超過求成功的心理。
2.過去的成敗經驗
抱負水平的形成,不僅取決于對未來成功或失敗的預測,而且取決于對過去的成功或者失敗的估計和評價。這主要表現在:
(1)成功的經驗能導致抱負水平的提高,成功的經驗越強烈,以后的抱負水平就提得越高。
(2)失敗的經驗能導致抱負水平的降低(或拒絕提高抱負水平)。失敗越厲害,以后的抱負水平就降得越低。
(3)成功和對進一步成功的預期,可以增加對工作的興趣;失敗和對失敗的預期,可以減少對同類工作的興趣。
(4)個人的抱負水平不僅受個人的直接的成敗經驗的影響,而且也要受團體的間接成敗經驗的影響。當一個人從事他過去從未做過的工作時,確定自己的抱負水平往往是根據以往他人或團體的成敗經驗作為參考的。例如,對于某種考試(研究生考試、留不考試等),自己沒有參加過,缺乏直接經驗,這時如果要定出自己的抱負水平(估計自己要獲得的分數),則往往以過去本班或本系同學的成績作參考。因此,隨著團體或團體中某些有影響的人物在某項活動中成功或失敗情況的變化,自己在該項活動中的抱負水平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