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新策略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挫折教育的新策略
陳國勝 《挫折教育的新策略》獲全國首屆“健康杯”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小孩學習自我監控能力的培養,僅僅從說教的角度來進行,往往難以奏效。自我監控能力,說到底,就是小孩抵抗失敗,抵抗挫折,達到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以挫折教育為突破口,提升小孩的學習自我監控能力,不失為一種新的策略。
挫折教育根本實質就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讓小孩在不斷碰到失敗,感受失敗,克服失敗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心胸開闊、靈活勇敢、堅毅頑強對抗挫折的品質。這種品質,是意志的體現,是成熟的表現,是成功的呈現。這種品質的養成,必須要在師長的有意識的指導下,周密的安排下,持之以恒地訓練,才有可能培養起來,鞏固下來。
一、家校結合,形成合力。
在我們中國獨生子女多的這種特殊情況下,老師要開展挫折教育,必須要與家長商量,取得他們的同意、支持、合作,解決有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的后顧之憂。否則,許多挫折教育的行為訓練,老師將會冒很大的風險,以至怕這怕那,縮手縮腳,最終肯定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另外,有許多方面家長要大力配合。如訓練完成任務時,買東西,坐汽車等的錢必須由家長來支付。體育鍛煉法中,登山等項目必須由家長來陪同。
二、故事媒體,激發動力。
要使學生在挫折教育中達到預定的目標,首先學生要有一定的興趣,要有一股嘗試接受訓練的沖動。這種動機的激發,可以用講故事、入媒體的方式進行熏陶、感染。
一篇好的故事,在小孩強烈的模仿心理的驅使下,能對小孩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例如,希臘阿基米德想出利用比重來辨別黃金的故事,引發起學生也想專心思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熱情;毛澤東賤賣利用冷水浴、日光浴鍛煉身體,也肥點燃小孩模仿去磨練的火花;有了這些榜樣,學生就好像有了無窮的蘊力,不斷想前進。
媒體也是一個激發學生參與挫折訓練動力的一個好手段,而且它具有形象性強,內容逼真等特點。例如,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電影,令多少人眼角濕潤。小孩看后,心中肯定也會默默地銘刻著,同時涌動起勇于接受困難挑戰的決心。
三、智能訓練,培養耐力。
一道難題的解決,往往需要用許多時間,花費許多精力。這個過程,是一個艱苦勞動的過程,沒有堅韌的耐力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出些有一定難度的智力題,讓小孩去攻堅、去考究,不失為一個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例如,在一次訓練中,出示了下面一道題:
“有8個人在一起過生日,主人要求用3刀將蛋糕分成8份,而且每份都要均等,請問該怎樣切才行?”
選取10位被老師公認怕做難題的學生,讓他們去攻堅,可以請教別人,可以查閱資料。2天后,發現有9位學生做了出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難題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想辦法,耐心地去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四、引導創造,發揮靈活力。
俗話說,斗勇不如半智。而要戰勝挫折,則必須智勇雙全。勇,是勇氣斗志、決心;智,是智慧、機靈、創造力。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的堅強信念,而且要培養他們運用創造的方法,機智地克服困難。
我們都聽說過《詹天佑》的故事,作為一名愛國的工程師,詹天佑對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絕對有誓死完成的決心,但怎樣才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克服那么多的困難,順利完成修路工作呢?成了困擾詹天佑的最大問題。詹天佑毫不畏縮,冷靜思考,運用他非凡的創造力,巧妙利用中間兩端同時開鑿法,迅速鑿好了居庸關隧道;面對八達嶺青龍橋段坡陡的地形,首創“人”字形鐵路,順利拿下這一難關。正是由于詹天佑既勇又“智”,才克服種種挫折,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自行設計、施工的鐵路。
創造力不單能幫助學生沖破挫折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它還能預防挫折,減少學生的挫折感。因為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他成功完成各種任務的機會要大得多。
五、任務訓練,提高抵抗力。
請看下面一個設計:
“對象:小學中年級學生 主題:買東西
內容:馬鈴薯150克,鐵釘50克,感冒通1盒,電腦用小風扇1個,《格林童話》1本,給一張公交車用IC卡充值50元。
給予錢財:130元”
讓學生運用自己能力,通過乘公共汽車、走路、問路等方法,分別到不同商店,買好上述東西。當然,在出發前要做好安全教育,授予他必要的求生、防御技能。出發后,父母或老師可以采用暗地跟蹤的方式,觀察小孩完成任務的經歷。
很明顯,這個任務對一名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面對挫折,沖開挫折的過程。除了買東西訓練外,還可以設計取東西,找東西,問東西等多種形式的任務完成訓練。
當然,要成功完成訓練,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1、適用性原則。設計的任務難度要適中,符合訓練對象的年齡、能力等特征。過易或過難,都容易導致對象的興趣減退,影響訓練的效果。如果達到跳一跳,甚至是跑一跑能完成任務的話,最能讓學生充滿干勁,努力克服困難。
2、漸進性原則。訓練時,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有目的,有步驟地安排好各個環節,形成一套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訓練系統。這樣,既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又符合教育的規律,才會取得預期效果,達到預定目標。
六、體育鍛煉,磨礪毅力。
體育中有許多項目,要完成一定的運動內容,往往要克服不少困難,包括體力消耗,跌倒碰傷等。其中克服“極限點”的現象,更是樹立小孩堅強意志力的訓練“瑰寶”!“極限點”是人在運動中由于自身的體質所限,而達到一個難以再堅持下去的“限度點”。如果要戰勝它,沖破它,必須有一股無比堅韌的毅力,一腔絕不言敗的勇氣。
其中長跑、越野、爬山、踢足球、跳繩、引體向上等運動,“極限點”的出現最不明顯。因此,以此來磨練學生的毅力也是最為見效的!
七、“誤會”訓練,提升承受力。
據不完全統計,在青少年自殺案例中,有70%以上是由于他被別人誤會了,冤枉了,而無處“伸訴”,結果以結束生命這個極端而錯誤的做法來表清白。由此可見,青少年在心理承受力上,確實需要提高。
對“誤會”處理、適應訓練,勢在必行。它采用有意創設一個“誤會”訓練對象的方式,讓他感受到被誤會的情緒,繼而訓練才指導他放松,正確對待。
這種訓練,可以采用以下步驟進行:
1、了解對象
“誤會”訓練是一種特殊的訓練,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因此實施前必須要與家長取得一致,并細致地對對象予以了解,從他的行為到他的性格、情感,都應全面收集,綜合分析。
2、對癥訓練
找出他的優、缺點,敏感點等,然后才就他的薄弱環節設計“誤會”場境,實施訓練。當然,訓練者不參與“演出”。如果超出他心理能承受的情境,那對抗挫折的訓練效果就會明顯降低。這個過程,訓練者、監護者要特別注意對象變化,以防萬一。
3、指導方法
讓對象對誤會感受一段時間后,訓練者就對他進行輔導。首先,要釋放他情緒,使他逐漸平靜下來。接著,從情況的本身,從心理學的角度,采用心理療法,讓他認識到被誤會并不可怕,清者自清,只要胸懷開闊,一切都會有明朗的一天。
4、說明目的
最后,向對象說明這次活動的目的,作用有二:一是徹底掃除他心中對場景扮演者的不滿看法。二是進一步淡化他對被誤會的過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