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挫折教育的幾點體會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 2017-04-28
青春期挫折教育的幾點體會
來源:現(xiàn)教傳媒網
《孟子·告子下》中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這段話,教育者們都有所聞,但講述的道理在生活中卻常常被忘卻。因而當代學者、教育工作者應重提圣言之精義:挫折對成長的意義。
青少年挫折承受力的現(xiàn)狀分析
從實際來看,如今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大多較弱。而且越是在升學率高的學校,這一狀況越為突出。學生們何以如此心理脆弱,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呢?這里概述如下:
(一)單色調的人生經歷
當代的青年學生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學生所走過的路途實在過于平直。從家門到校門,其間缺少“風雨的吹打”。尤其是一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漸漸養(yǎng)成了“佼佼者易折”的性格。而當他們遇到困難、失敗時卻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往往會迷茫無措,進而產生消極、厭學,甚至厭世的情緒。
(二)現(xiàn)有升學制度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教學體制是處在高考指揮棒的單向驅使下,往往只考慮學生的共性需要:分數(shù)。而對于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尤其是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片面地追求分數(shù),過分地強調應試能力,勢必要以犧牲或延緩其它能力(當然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的發(fā)展為代價。
(三)獨生子女的特有屬性
如今的青少年幾乎全都是獨生子女。這代人與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非獨生子女的青少年有著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1)依賴性強。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對孩子過于溺愛,從而養(yǎng)成了孩子的依賴性。(2)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必導致自理能力差。(3)強調以我為中心。在家庭當中長期的核心地位,形成這一意識。由于獨生子女青少年的這些特性,其面對挫折的承受力也相對更弱一些。
針對如今青年學生缺乏耐力和毅力,經不起考驗,容易退縮逃避,因挫折而放棄等種種抗挫力缺乏的表現(xiàn),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實施挫折教育的幾點設想
(一)教育學生充分認識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人生當中,既會有愉快的創(chuàng)造,又會遇到各種挫折。我們要教育學生勇于面對人生當中已經到來和可能到來的挫折。
具體操作中,應注意針對學生的實際,指導他們對容易導致他們受挫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實際來看,導致當代青少年受挫的最常見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壓力;2交往困惑3家庭變故;4升學選擇;5疾病等自然因素。對這些易導致學生受挫的因素,應在學生中經常講,結合實際講,并注意指導學生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對可能出現(xiàn)的正反兩種結果,作足夠的估計。
(二)結合歷史、現(xiàn)實中的典范人物,對學生進行挫折二重性的教育
許多歷史人物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動人事跡,都是對學生進行挫折二重性教育的絕好材料。通過挫折二重性教育,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并逐步培養(yǎng)戰(zhàn)勝挫折,化消極為積極的主動意識。
(三)掌握教育機制,積極因勢利導
當青少年不能正確面對挫折時,既要教育,也要想辦法進行心理誘導、尊重、關心他們,同情、諒解他們,學會用他們的思想謹慎地接觸他們的心靈。
(1)適度批評法。對于逃避挫折,不愿承認自己的不足的學生可以委婉的指出其缺點并適度批評,使其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形成容忍挫折的品格。
(2)情境遷移法。就是通過改變情境,遷移注意力或興趣,把心理矛盾沖突轉向身體癥狀以滿足自己的欲望,來改變受挫折時的心情與態(tài)度。
(3)合理釋放法。就是為受挫折的學生提供一個特定的場所自由地表述他們受壓抑的情感,抒發(fā)他們的抱怨,從而冷靜下來到恢復常態(tài)。
總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yǎng)青年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理挫折的能力,教會他們恰到好處地處理挫折的技能,在遇到挫折時學會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順境之中與挫折之下都能夠健康地成長,收獲成功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