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暉和盧勤對話“挫折教育”1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郭暉和盧勤對話“挫折教育”1
河北日報
《搖著輪椅上北大》后續報道
"挫折是最好的大學"
6月1日,講述郭暉感人事跡的新書《搖著輪椅上北大》與讀者見面了。6月2日,記者再次見到了來石出席《搖著輪椅上北大》一書出版座談會的郭暉。
據新華社援引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自殺在全人口死因中列第五位,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死因中居首位。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在加劇,對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中國百姓來說,如何面對競爭帶來的挫折和失敗,無疑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命題。
眼前這位纖細瘦弱的女子,扛住命運的打擊,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卻從來不肯向命運低頭。她的故事,無疑給這一命題最有力的回答。
應記者的請求,郭暉和為《搖著輪椅上北大》一書作序的“知心姐姐”盧勤一起分享了她們對“挫折”的人生感悟。
人物名片
盧勤:高級編輯,現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輯。長期主持《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被廣大少年兒童及父母稱為“知心姐姐”。她致力于對少年兒童及家長心理健康的研究。曾獲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韜奮新聞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聯合國頒發的“支持兒童杰出成就獎”,并獲“全國優秀少年兒童工作者”等稱號。
郭暉:女,1970年出生于邯鄲,12歲時因為誤診導致高位截癱。到1988年底,郭暉自學完成了初、高中的課程。之后相繼完成英語自學專科、本科課程。2002年獲山東大學英語碩士學位。2003年考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成為北京大學百年歷史上第一個殘疾人女博士。
1、郭暉:挫折使我不畏懼困難//盧勤:學會自我調節最重要
在郭暉36歲的人生道路上,無疑有三次挫折對她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但正是這三次巨大的考驗,使郭暉完成了三個優美的“跳躍”,人生躍上了新的境界。
在“知心姐姐”盧勤看來,人們面對挫折時,如果都能像郭暉這樣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那么就一定能戰勝挫折,正如郭暉所言“挫折就是最好的大學”。
■第一跳:目標的力量
[新聞回放]1982年10月的一天,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郭暉突然發起了高燒,連續不退。三天后的一個夜里,昏迷中的她突然問陪床的母親:“媽,我的身子呢?我的腿呢?”媽媽摸著她的雙腿,驚奇地說:“不是在這里嗎?”“沒有啊,我感覺不到呀!”郭暉用手狠命地擰著自己的腹部和雙腿,竟一絲兒痛感也沒有。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已經徹底癱瘓了!
此前她曾經用那雙彈跳如簧的腿為自己織就過一個舞蹈的夢。但一系列的誤診將她的夢擊得粉碎。
肉體的痛苦無法抹殺精神的快樂,有了知識就意味著獲得一切,就沖破了病痛的牢籠。
郭暉:躺在病床上,我感受到了肢體的痛苦和精神的空落。我不學習的話,就經常會感到內心空落落的。而當我自學后就發現生活有了一個目標。目標太重要了。雖然走路到北京和坐車到北京不是一個概念,但是有了北京這個目標,你就相信不管走上一年、兩年,你終會到達。而且一旦到達,你會發現既然可以走到北京,為什么不能走的更遠一點。
盧勤:一旦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郭暉選擇了自學這個目標,就從舊我中解脫出來。志不高者,智不達。人之所以會在黑暗中迷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目標可以使身處逆境的人激發出無窮的勇氣,去戰勝困難,超越逆境。
■第二跳: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鍛煉的機會
[新聞回放]1998年,已經通過了日語第二外語考試的郭暉,在取得碩士學位前,突然被要求重新考第二外語,而她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考法語。當時在學習班里,法語的通過率是最低的,如果四次沒有通過,她將與碩士學位無緣。
郭暉:因為我日語已經考過,如果再去考的話,我就會想到,我考過了,為什么還讓我重考,心里就會很抵觸。而學習法語就不同了,當時我想,太好了,我已經買了法語書,有一個考試的話,帶來些壓力,我會學得更加仔細。
盧勤:正是有了這種良好的心態,所以郭暉可以笑對挫折。
郭暉:有一天我對我父母說,真的不是說你想怎樣就怎樣,就像我癱瘓這個事情也一樣,無論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事實已經擺在這里了,你只有學會如何面對。
盧勤:人有兩種心理網絡。一種是惡性網絡,遇到任何困難,心理上都是反應“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另一種就是良性網絡,遇到什么困難,都抱有積極的態度,認為“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其實快樂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內心的感受。積極的人,常常能把負效變成正效,由弱勢變成強勢,把壞事變成好事,永遠有一種成功感。郭暉就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