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暉和盧勤對話“挫折教育”2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郭暉和盧勤對話“挫折教育”2
■第三跳:我能行
[新聞回放]拿到碩士學位后,當郭暉求職時,有人以她身體殘疾,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而拒絕了她。
雖然求職受挫,但是郭暉報考了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向新的高峰發起沖擊。
2003年,郭暉成為了北京大學歷史上首位殘疾女博士生。
郭暉:當時求職被拒絕我確實有些生氣。我是有肢體上的殘疾,但是殘疾不是把我整個人都毀掉了,我還有自己的優點。雖然我肢體殘疾了,但是我的智力還可以。我可以學習,我學了以后還可以教給別人,這就是我的優長,我應該想辦法去發掘自己的優點。
考博士生前,我媽對我說,一次考不上就要考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但我想我要一次通過。當時我每次考試都特別費勁,父母都老了,于是哥哥就要負責把我從一樓背到考場,另外我母親要負責幫助我上衛生間。所以每次去考試,人家都是一個人,而我要三個人。算這經濟賬,我考一次相當于別人考三次。
盧勤: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兩扇大門,一扇門叫“我能行”,另一扇門叫“我不行”。走進“我能行”大門的人,在“我能行”先生的引導下,個個都充滿自信,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能夠抬起頭大膽地往前走,有勇氣迎接風雨,樂于在困難中微笑。
而走進“我不行”大門的人,在“我不行”先生的引導下,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自卑地低著頭走路,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就想往后退縮,即使成功的機會到來,他們也抓不住。
2、郭暉:父母的親情為我導航//盧勤:讓孩子在困境中奮起
無疑對于身處逆境的人來說,親人的關愛是重要的。
在病床上的郭暉曾經對父母說,活著真沒有意思!“我母親對我說,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最痛苦的時候我們都過來了。而我父親總是笑著對我說,你就是不想活,你怎么自殺,如果你割手腕,割不好還失去一只手;絕食,餓暈了要打吊針,智力又下降;跳樓你根本就爬不上窗臺!好死不如賴活著。”幾句質樸的話語,小郭暉破涕為笑。后來郭暉明白了將生命弄壞,很容易,而將受傷的生命修好,更需要勇氣。
在盧勤看來,面對挫折和失敗,家長應該給孩子分析原因,找到應對的辦法,慢慢鍛煉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坦然面對生活,使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重要的是應該如何面對。
同時父母在幫助孩子盡快擺脫失敗打擊的同時,還要給孩子創造下一次成功的機會。
郭暉得病以后,父母經常會給她提一個問題,“父母將來會老的,現在你癱瘓了,你的將來怎么辦?”提出這個問題以后,郭暉沒有馬上回答他們,但的確在想:“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呀!”于是就有了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不是什么壞事情。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一天天長大,我不想就真的這么靠父母養著。”
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郭暉開始了自學。雖然女兒很辛苦,父母也很心疼,但是還是默默地支持她。
郭暉上自考大專班時,教室在五樓,每次都是父母背上去。多年的心力交瘁,營養不良,父母瘦骨嶙峋,體重只有五十多公斤,還沒有她重。當時父母已是近六十歲的人,每次都是替換著背上去,父親背到二樓,再轉到母親背上。
1996年初,山東大學在邯鄲開辦英語研究生班,郭暉想報名,可一打聽,三年下來,費用三四萬元,這對她這個外債累累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啊。可父母還是咬咬牙,借了17000元,預交上了首期費用。
“我父母給我引了一條好路,他們沒有說,你已經這樣了,我們就養著你,養你一輩子,你什么都不用干。要是那樣的話,即使他們養著我,我也是不幸的。因為我沒有開發出我應該開發出的潛能,我成了一種寄生狀態,那真是可悲又可恨!”
盧勤認為,人內在精神需要在磨難之中顯現出來。當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與失敗時,正是煥發這種精神的極好時機。“作為父母用不著沮喪,用不著埋怨,只要像郭暉的父母那樣,對孩子說聲跌倒了,爬起來!你的孩子就會在困境中奮起。”
3、郭暉:要及時疏導垃圾情緒//盧勤:社會共筑抗打擊堤壩
一個類似跳水的動作/卻從來不表現優美/從來如此沉重/生命/曾累計/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血汗/多少悉心的照料和呵護/剎那間/冰冷如鐵尸留魂去/也是一枚炸彈/雖然看不見陌生人血肉橫飛/無形的沖擊波擊倒多少親朋/一道晴天霹靂/內傷比外傷致命……
這是收在《搖著輪椅上北大》一書里郭暉的一首小詩―――《題自殺》。郭暉告訴記者,這是她在學校聽到許多年輕人面對挫折而輕率地選擇自殺的消息后寫下的。就在不久前,北京某大學的一位女博士生因為就業受挫而跳樓自殺。
“你現在也同樣面臨著就業的巨大壓力,你對那位女博士生怎么看?”“有的人去自殺可能就是因為他們一直太順利了,所以一旦受挫折便一籌莫展,才會去自殺。像我這樣久經打擊,可能就無所謂了。”面對記者的提問,郭暉如是說。
“知心姐姐”盧勤一直以來都在關注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
盧勤認為,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復能力和百折不撓、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條件。而培養承受苦難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對今天的孩子尤為重要。
現代社會里,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由于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就更加重視對下一代進行挫折教育。“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加油!金順》中的主人公面對挫折,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使人感動。”盧勤認為,在我國挫折教育開展得還很不夠。由于父母的溺愛,許多孩子的承受能力相當脆弱,一點點小的挫折或失敗就可能釀成一樁慘禍。
盧勤曾經聽說這樣一件事情。有一位高三學生,家境優越,從小受寵,平時成績名列前茅,是三好學生。參加高考后,她覺得自己考糟了,不會被學校錄取,天天坐臥不寧,想到落榜后人們的白眼,她再也忍受不住,懸梁自盡了。更令人惋惜的是,第二天高考成績公布了,她的成績超過了大學錄取分數線7分!“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害了她。”
郭暉坦言,雖然經歷很多挫折,有時還是會“脆弱”。“當各種天災人禍猝然臨之,往往令人們悲恐莫名,手足無措,這是很正常的。”郭暉認為,關鍵是怎么疏導這種“垃圾情緒”。
在郭暉碩士畢業的時候,由于就業受挫,是她心靈“最黑暗的時候”。而她在一次和陌生網友的交流中,內心的陰霾被驅散。“心里的痛苦和擔憂一定要說出來。危機下的人,選擇能力會變差。”在郭暉看來,“話療”很有效。
盧勤告訴記者,構筑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應從預防體制和專業機構、人才資源的整合等方面著手,建設一支由心理學專家、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及精神衛生控制工作人員組成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由點及面,層層鋪開,就可以在整個社會編織起一張生命健康的安全保護網絡。
事實上,心理危機干預在國外已進行了三四十年,醫院有急診,社區有社會工作者。從國際經驗看,自殺干預的有效性接近90%。
在我國,杭州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心理醫生們,已在國內首次正式對自然災害受害者做出大規模心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