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孩子的成長階梯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挫折教育是孩子的成長階梯
遭遇挫折,孩子會有哪些反應
不同孩子面對挫折的反應亦不相同,所以認識孩子的各種反應很重要,同一套處理模式,不見得適用于每個孩子,“因材施教”才是關鍵,爸爸媽媽要仔細觀察,針對孩子的特性,給予適合的幫忙。
爭強好勝型
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對于勝負特別執著。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比一般人更難承認自己的失敗,認為失敗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其他問題造成的。
害羞膽怯型
除了本身就害羞的孩子,一連串的挫折會使原本外向的孩子也變得膽怯,面對挑戰會逃避,沒有嘗試便放棄,認為自己表現太糟,沒人喜歡等。
悶不吭聲型
挫折教育按年齡段進行
【0-1歲】 培養責任感
家長無條件地保護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這對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非常不利。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與其他的家庭成員是平等的,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
【1-3歲】 培養自理能力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后,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并遷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3-5歲】 培養心理獨立性
平時我們總會主動幫助孩子做些事情,然而有些事情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此時給予過多幫助的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應該鼓勵他獨立去做。
【5-6歲】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準備篇】
適當吃點苦
要在孩子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或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吃苦教育不可過分,應該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對于父母來說,一方面不能表現出心疼和不高興,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為。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學會等待
從孩子七八個月開始,就需要讓孩子學會在有要求時要“等待”,如喝奶要等涼了才喝;吃糖要自己耐心剝皮等。學會等待是對付逆境的一大能力。要訓練寶寶的忍耐力,在等待中學習克制。
不輕易滿足要求
不要因為孩子委屈、哭鬧,而心疼得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明白,想得到一個東西,必須自己付出。只有經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樂觀向上最重要
面對挫折應該是一種痛并快樂的狀態,讓孩子以樂觀情緒堅強地挑戰挫折,不消極地看問題。當孩子不能面對挫折時,父母應以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用愛激發寶寶樂觀本質。
【挑戰篇】
正面失敗
孩子因失敗而沮喪時,父母不要說“我認為你是最好的”,孩子會認為自己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失敗歸在裁判或他人身上。這時應積極引導孩子正視失敗,告訴他“找到失敗的原因并繼續努力,也許下一次就會成功的”。教孩子能夠正確的對待失敗。
欣賞勝利者
不要為了安慰孩子而貶低其他孩子,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對方取勝的原因,教孩子從內心欣賞對方。這樣,當孩子長大后才能在競爭中從容面對,并欣賞對手,這也是人格完善、個人魅力的體現。
提高自己
遇到挫折,應該根據孩子的狀況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弱點,讓孩子知道今后該如何提高自己。在鍛煉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能夠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加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爭取下次勝利
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泄,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系”,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是應該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并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過度預期孩子的能力
不要說“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一百分”等,不要讓他覺得只有第一名,爸媽才會喜歡,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歡他了,這會使他不愿意面對挫折和失敗。
針尖對麥芒
挫折教育不是針尖對麥芒,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的挫折感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后喪失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