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跳樓折射挫折教育不足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學生跳樓折射挫折教育不足
“跳樓,就可以不用寫作業了!”九江廬山區賽陽中心小學3名小學生,19日上午相約由2樓跳下受傷。日前,該校校長改口稱“學生們是找了把樓梯爬上去的”,并稱事件為偶然發生,而校方則否認課業負擔重。(9月21日《江南都市報》)
誠如該校校長所說,這起跳樓確系偶發事件,但其背后卻具有必然因素,并再次凸顯某些教育不足:對農村留守兒童聯動教育的缺失,若隱若現存在的體罰教育,以及實際存在的挫折教育不夠等。浮出水面的原因或許都能看到,而還有多少具體原因并沒浮現?
類似讓人痛心的事并不少見,每次事發后的反省,總隨著時間流逝而消減。當一切照舊之后,悲劇仍會上演,反省也隨之程式化。只是悲劇更增添了濃度,因為本該警醒和改變的教育方式,僅是暫時性應景,像是換取同情的表演,經常換湯不換藥。
無論小學生跳樓是偶發事件,還是具有必然因素,毫不諱言,其中凸顯了家庭學校聯動教育的斷裂。從這3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看,都屬于留守兒童,有的屬于父母不在身邊,有的即便父母在身邊,也屬于實質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從這方面而言,出事后單純指責學校有失偏頗,并為悲劇重演埋下了伏筆。
即便校方否認了課業負擔重和體罰,即便孩子有可能因夸大或逃避而說謊,但不爭的事實是:現實中,很多學校還或多或少存在體罰。也就是說,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不改變,教育技巧不提高和意識不改變,都可能造成學生所說內容屬于部分真實。
轉型時期人所感知的身份焦慮,以及各色人等體會到的相對被剝離感,毫不例外地侵襲著社會人,即便年幼如小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所體認。因此,這就要求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教育時,除了以平等視角溝通外,還需要以實用方式進行心理干預,而心理疏導更不應只拘囿于應試方面。
現代物質生活的逐漸富足,并不能掩蓋心靈渴求方面的荒蕪。有時人們在對比狀況下,很容易追憶逝去的年代:為何當年生活那么貧瘠,卻沒有發生這樣的劇烈事件呢?我想除了當時資訊不發達外,更多地在于人們心靈的充實。在現實中無論愿意還是不愿意,都接受了過多挫折教育,已將內心修煉得足夠強大。
因此,現在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更應增添對孩子挫折教育的內容和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社會生態中成長,而不是被呵護在溫室或玻璃房中,孤獨地自生自滅。而這樣的挫折教育,更應注意實質性和實用性,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走走過場。
為您服務教育網:中國的教育該改革了,現在學生從上幼兒園到大學都在灌輸做題技能,而身體素質、創新能力卻越來越差,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西方國家那樣來重視一下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