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盤點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現代教育報 編者按: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時刻不忘孩子的心理健康,用愛和真誠去教育孩子,讓他們學生面對挫折,珍愛生命。前不久,北京某中學生被老師罰站3個小時后跳樓自殺,令人痛惜。悲劇背后我們要反思,為何體罰屢禁不止,孩子為何如此脆弱?青春期階段孩子的心理教育,猶如一記警鐘,再次在我們耳邊拉響。本期我們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近日一項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查結果也顯示,初中前后孩子出現自殘的比例最高。對此,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傅宏教授也表示,升學期的孩子則通常會出現失眠等心理波動,青春期更應該引起家長和學校的關注。
自我傷害更多發生在青春期
“初高中升學前后帶來失眠、焦慮的問題比較多,但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并不多。”傅宏注意到,嚴重心理問題跟青春期的關聯度更高,“比如有的孩子會自殘,用刀片傷害身體,輕一點的在手背上劃,重的在肉多的地方劃,更嚴重的用煙頭燙。”從調查數據來看,自殘、自殺、情緒低落、反社會行為更多的表達在青春期,跟升學的關聯度并不高。“這個問題過去是被忽視的,社會更關注升學帶給孩子的壓力,其實升學本身帶來的壓力是有限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欲望變得強烈,卻不知道如何控制,就會出現焦慮、痛苦的情緒。”傅宏教授認為,如何平衡青春期能量的釋放才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他建議教師關注這一階段學生的情緒變化,給孩子創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融入社會的方法,實現自我價值。
過度補習心理問題發生率高
有研究顯示,學生一周內補習時間不到1小時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為4.7%,補習1~2小時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降為2.7%,3~4小時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為4.3%,5~6小時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為3.5%,補習7~8小時的心理問題發生率升為4.9%,補習8小時以上的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9.2%。
專家建議,學校首先應該致力于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應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消耗能量,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寫作業;教師、家長要減少對孩子的說教,尤其是家長,應提早接受孩子的成長。
兩成中小學生想過離家出走
該普查在離家出走率一項中顯示,24.6%的中小學生曾想過離家出走,男女生報告率分別為23.7%和25.3%,無明顯性別差異。專家們發現,離家出走意念與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處境呈顯著負相關,即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學生,不太可能會產生離家出走的意念。“就像你一個人在路上走,很多人在看,你走著走著就會不自在,從心理學角度看,獨生子女心理有先天‘缺陷’。”
傅宏認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與父母之間關系好壞有極顯著的關系。中小學生的父母關系極為重要,父母關系越差則兒童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父母關系從和睦到離婚不同水平中,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依次為2.9%、5.2%、8.7%、7.4%、9.3%和4.4%。總的來說,父母關系差會直接導致兒童產生心理問題。大學生受父母關系影響較小,心理問題發生率與父母關系無顯著關系。
“暴力”孩子多有心理問題
與人打架次數多的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概率高。在中小學生中,從不與人打架的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為3.5%,打過1次的為5.2%,打過2~3次的為6.3%,打過4~5次的為13.5%,打過6次或更多的則高達17.7%。結果顯示,攻擊和暴力傾向兒童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更高。
“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慢慢沒人愿意跟他玩了,他就慢慢會改變。”傅宏說,“兒童在欺負與被欺負的環境,比學習知識重要的多。”
眾說教育
學生心理健康亟待關注
為什么這類事件屢見不鮮?難道只是教育的弊端?在我看來,我們一直關注孩子知識、品德的塑造,卻很少關注他們的內心。他們是溫室里的花朵,得到了很多的呵護,但是卻很少被關注內心的需要。現在斥責教育體制,不若在教育中多去深入學生的內心。
強烈要求教育部從小學三年級增加生命科學:內容包含對生命的形成、理解 以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在成長中面臨的困惑以及難題時如何調整心態等等。
——孫建霞 北京市昌平一中教師
教育應該更人性化
教育要更人性化,要尊重學生,學生幸福健康的成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我認為孩子們在成年前的心理不管怎樣都是脆弱的,需要的是理解、尊重、溝通、理性的懲罰,而不是羞辱。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更要關注教師們的心理健康,要呼喚生命的教育,拋棄刻板的灌輸、說教。
——左婭 北京市海淀區學生家長
專家建言
心理教育不可忽略
孩子自殺的原因,與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教育也有關系。“對于像小顏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通常自尊心過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往往會過于夸大體罰的后果。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師、家長尤其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不能因為孩子學習好而忽略心理教育。
對于孩子的教育,仍要以尊重為基礎,并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孩子因材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教師、父母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動向,不能只一味要求孩子的成績。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并在校內增加安全保障,防止孩子在學校因玩耍而受傷。
——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
域外經驗
在美國,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由專門的學校心理學家承擔。他們在心理學和教育學兩方面都受過專業的訓練,努力將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聯合在一起,保證每一個孩子在一種安全、健康、充滿合作精神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工作的最高準則之一,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