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淺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素質教育包含著三個要義: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主動發展。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就是: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全面發展。而傳統的教育遺漏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導致了重講輕學、重書本輕實踐,重學科輕活動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徹底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必須首先從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入手,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這樣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今天當人的生命活動中,細膩的神經系統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強的時候,心理素質的培養就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時代的進步與素質教育的縱深推進呼喚著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鄧小平同志歷來提倡并身體力行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主張敢想、敢試、敢闖,說真話,要求鼓勵學生創新,啟發學生創新,教育學生創新。學生“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備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所有這些需要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基礎。
學生的個性心理表現為動機、感知、想象、記憶、思維、興趣、意志、氣質、性格與情感等。動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心理原因,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心理傾向,意志表現為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情感則是學生獲得信息后的心理體驗……。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定向、維持、調節、強化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才能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愉快、健康成長。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除創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之外,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個性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教育過程中必須強調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才能。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差異,真正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讓他們在素質教育下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其作用,學生個性心理完美的發展,主要來源于學生自覺的意識和自身的努力,決不是重復生硬的簡單說教。
用教師的個性去影響學生的個性。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為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胸懷坦蕩,心理適應性及自制力強等方面。教師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師要善于運用它們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要按素質教育的要求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
開展心理輔導,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適時的心理輔導是有計劃地協助學生達到最佳心理狀態功能,開發心理潛能和個性完善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它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心理輔導可采用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咨詢、組織學習心理知識、開設心理講座、指導和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等個別輔導與小組集中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和互助精神,切實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