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問題高發 救“心”先醫“家”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學生心理問題高發 救“心”先醫“家”
來源:生活新報
“焚書門”、“演講門”、“脫衣門”……當壓力無處安放時,便通過一道道“門”發泄出來。“不僅在考前,日常生活中,學生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化事件也越來越多,一些七八歲的孩子甚至都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針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專家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家庭教育。
學生心理問題 呈現低齡化趨勢
“由學生心理問題所引發的極端化事件越來越多,這種現象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日,在前往某中學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路上,云南省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何小林提及當前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時,滿臉愁容。
何小林的擔憂并非沒道理。云南省心理衛生中心所接待的人員中,青少年占了70%的比例。而一份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全國小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占總數的13%,初中生有心理問題的約占總數的15%,高中生的這一比例約為19%,大學生則更高,約25%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心理問題占據的比例很大,并且還呈現出了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據何小林介紹,一般情況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高發階段是13歲到18歲,但目前這個年齡段有前移的跡象,一些七八歲的孩子甚至都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暴露低齡化趨勢的還有昆明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這個致力于“問題孩子”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校長還記得,前幾年他所接觸的“問題孩子”基本都是初高中生,而近兩年小學生所占的數量也開始多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問題孩子”最初的癥狀都是表現在心理上,這些心理問題缺乏關注,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很有可能體現到行為上,最終演變為“問題孩子”。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娟指出,當代青少年主要存在七大心理問題:憂郁、狹隘、嫉妒、恐怖、殘暴、敏感、自卑。而抑郁、憂郁則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大殺手”,抑郁嚴重的情況下,則直接導致自殺的發生,我國青少年自殺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據有關數據統計,自殺是15-34歲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占相應人群死亡人數的19%。
考前才抓心理 被指臨時抱佛腳
“其實,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意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不過目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仍是圍繞著學習成績展開,效果并不樂觀。”昆明某培訓機構的一位心理教師如是告訴記者。
事實上,昆明大部分學校都設有心理輔導老師,也會組織心理輔導課,教學生如何放松、緩解壓力。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心理輔導老師往往是有名無實,多數是兼職的,受過正規心理學專業教育的比例也不高。另外,每個學校配備的心理輔導老師名額也相當少,根本不能顧及到全部學生。
“我平時除了上心理課以外,還要主管學校團委的工作,抓學生社團,忙得不行,除了上大課就只能抓個案,幫助個別學生解決問題。如果學生自己不來反映、班主任老師也不與我溝通,單靠個人力量,根本發現不了哪些學生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昆明某中學的一位心理輔導老師表示,目前昆明很多學校都有對應的心理輔導老師,也會分時段地給學生上心理課,但光靠上課就想解決所有學生的心理壓力,成效堪憂。
據該老師介紹,自己所在學校單是高三就有好幾個班,共有學生幾百名,而心理老師只有她一個,就算每周給每個班的學生上一節心理輔導課,平均到每個學生的時間也不到一分鐘,解決不了因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不少學校都會在大考來臨前集中展開心理輔導課,這種考前抓心理輔導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行為,考生心理壓力已經形成,單靠幾節課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該老師說。
解決學生“心病” 關鍵在于家庭教育
“教育的成功,不僅僅是培養能考試的人,而是培養能適應社會并促進社會發展的人。”在何小林看來,心理健康是學生快樂成長的基礎,心理輔導如果只是圍繞著考試展開,未免顯得急功近利,歪曲了心理輔導的真正目的。
“單憑學校的心理輔導課解決不了全部問題,真正的關鍵還在于家庭教育。”詹大年指出,任何一個人所產生的問題,只能有兩方面原因造成,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教育養成的。而教育養成的問題,家庭教育占據著決定性影響。
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采訪中,昆明市教育發展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缺乏溝通是當前家庭關系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學生隱性的心理問題累計起來,體現在行為上,就容易被人認定是“問題孩子”,而有65%的“問題孩子”集中在單親家庭,可以說,“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是問題家庭。
“不可否認,父母離異會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也不是不能補救的。”何小林認為,心理學講究“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單親家庭的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自己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把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90%以上離家出走的孩子,都是為了尋求一種保護,而這種保護是在家庭中沒有獲到的。”詹大年稱,和諧的家庭關系需要家長與孩子彼此信任、接納、關注和尊重。缺乏信任,交往便沒有基礎;而沒有接納,溝通就無從談起;此外,尊重是家庭教育的起點,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客觀規律。菊花不會在春季開花,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和等待,如此才能在一切凋零的秋天,迎來綻放的美麗。
專家觀點
救“心” 不能只圍繞成績
“目前,很多學校、家長只有在考前發現孩子不‘正常’了才會想到把他們送到醫院或心理咨詢中心治療,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昆明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志愿心理咨詢師黎錦指出,要把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完全治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靠考前做幾次輔導就能解決問題。
“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真兇不是考試,而是家長、學校、學生等多方面的壓力。目前考試的重要性正在被放大,升學率被當成是學校評級的重要指標之一,孩子能否進入重點學校也是父母攀比的重要因素,考上好學校就能有好前程也使得學生對考試產生異樣心理。其實,考試只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種途徑,它并不唯一,未來前途如何關鍵要靠個人能力。”針對現今普遍存在的學生壓力大的現象,黎錦建議家長、學校應予以重視,不能只關注孩子成績,應從多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疏導、緩解壓力。
“首先是不要過分注重考試結果。”黎錦說,太注重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考試之前,學生可以對自己說“我已經十分盡力了”,“該做的事我都已經做了”,不要去關注他人,認清自己的目標,制訂合理的復習計劃,充滿信心地面對考試。
其次,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復習環境,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在當下,孩子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家長要合理地幫助孩子制訂計劃,幫助他們找到宣泄的通道,讓孩子有苦能說,有地方說。”
最后,學校老師們應盡力幫助學生完成夢想,個體不同復習進度與方法也不相同,老師要因材施教,盡量幫助每一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復習方式。
生活新報 記者 孫冬冬 占賽群 實習生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