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素質教育實踐指導案例(6-10)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南京市素質教育實踐指導案例(6-10)
6、“做中學”科學教育
“做中學”是在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基于動手做的方式開展的自然科學普及教育。它以幼兒園和小學的科學教育為切入點,進而對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進行改革的實驗。
“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目標是:讓所有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兒童都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增強科學素養打下必要的基礎。
開展“做中學”要把握以下要領:
⑴“做中學”科學教育強調面向每一個兒童,著眼于未來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是其倡導的首要原則。
⑵要鼓勵兒童親自動手操作,尊重事實,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有責任心,善于與人合作;為兒童終身學習、學會生活奠定基礎。
⑶案例的開發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和興趣,要有利于兒童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拓展兒童的視野。
⑷“做中學”的核心是讓兒童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動手操作、記錄信息、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發展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⑸采用激勵性評價。
⑹充分發揮社區、家長、大學生志愿者、科技工作者及互聯網的作用。
[實踐案例]長江路小學是教育部確定的第一批“做中學”實驗校之一。學校把“做中學”項目的實驗作為積極實踐新課改的突破口,成立了項目實驗小組,精心挑選實驗教師,并對實驗教師及全體教師進行了項目培訓,做到統一認識,吃透要領。⑴在課程的設置上,將每周兩節科學課連排,保證實驗的時間。⑵在教學的組織上,將一個班學生分成不超過24人的兩個小班,兩位實驗教師同時教學,保證實驗的質量。⑶在案例的開發上,堅持借鑒與創新相結合,在認真實施“法國精典案例”的基礎上,自己潛心開發、反復驗證,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案例。⑷在項目資源的建設上,堅持“開發與實施相結合”,開發了具有互動性的科學活動室――“風車教室”,配置了實驗工具箱、科學玩具、科學圖書,設計并使用科學記錄小圖標,開發了自己學校的“做中學”網頁等,充分整合和開發實驗的資源。
(目前,我市月苑小學、御道街小學、力學小學等18所學校、幼兒園為部、省級“做中學”試點校。)
7、項目教學
項目教學是指在職業教育中,師生通過共同生產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或具有典型意義的產品而進行的教學活動。
項目教學的應用,旨在促進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建構知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職業技能。
項目教學的實施應注意以下要點:一是項目教學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應具有一個輪廓清晰的任務說明,應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一起,應具有一定難度;二是項目教學的過程,應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活動有直接的關系;三是項目教學的結果,應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并且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與學習的方法;四是項目教學的方法,應讓學生有機會自行計劃、自行組織學習行為,自行處理項目中出現的問題。
[實踐案例]江寧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項目教學的過程如下:⑴項目確定:給定加工零件圖示。⑵項目分析:師生共同分析該零件的結構特點、加工要求和完成加工任務可能的工作過程。⑶制訂計劃: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小組討論零件的加工工藝和程序編寫方法;學生獨立編寫零件的加工程序,并用仿真軟件校驗程序;分小組交流程序編寫技巧,修正程序。⑷項目實施:在教師指導下,每位學生獨立將程序輸入數控車床、進行機床檢查和調試,刀具準備、毛坯裝夾、對刀、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直至全部完成。⑸項目評價: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完成的效果和質量。
8、中學生“導師制”
中學生“導師制”是學校為中學生配備指導教師、為中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交往和職業選擇的幫助與指導,引導全體學生主動、持續、和諧發展的教育運行機制。
建立中學生導師制,可以幫助中學生解決學習、成長中的困惑與矛盾,從而更好地實施個別化教育;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人格平等、教育活動民主)是實施導師制的前提和基礎;互動的教育形態(學科教學互動、思品養成互動)是實施導師制的教育教學常態和方式;多元的導師組織(校內全員組織、社區資源共助)是實施導師制的組織依托和保證;共進的發展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是實施導師制的初衷和目標。
[實踐案例]1998年,“中學導師制”在南京一中應運而生。一中建立了以南京大學博導為核心的學術導師團、以科研人員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導師團、學軍學農學商等社會實踐導師團。導師制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經過導師制引導,學生不僅自主自律自強意識普遍增強,而且涌現了大批素質全面的優秀學生。
9、重考申請制
重考申請制是在學生自主選擇、報名的基礎上,學校在期中或期末考試中允許學生有兩次參加考試的機會,以避免一次考試的偶然因素給學生造成的學習心理壓力。
重考申請制促進學生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矯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體現了考試評價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也體現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人文關懷精神。
實施重考申請制要把握以下要領:
⑴自主選擇報名是前提。重考的時間安排一般在第一次考試后的一周之后,在對第一次考試講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分析反思,自主選擇是否參加重考申請,選擇哪些科目。
⑵重考命題難度的控制是關鍵。第二次考試的命題難度既不能超過第一次,又不能人為地降低難度。可以同時出A、B卷的方法,盡可能控制命題難度波動。
⑶實施重考成績認定應合理。一般采取兩次成績中選擇較高的一次,也可以采取兩次考試成績的平均值。
[實踐案例]2004年六合高級中學附屬雙語學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一中、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致遠分校、南京十三中初中分校等四所學校進行了重考申請的改革實驗,并對學生、教師、家長作了大量調查。實驗表明,一次考試成績的確受各種偶然因素影響(學科最大波動率達82%),實施二次考試對避免學生因一次考試的偶然因素造成學習心理壓力是有積極意義的,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通過自我選擇、反思、矯正,培養了自我教育能力,增強了學習自信,利于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
10、“三證五卡”制
“三證”是指“品學雙優證”、“身心健康證”、“特長技能證”;“五卡”是指“網絡技術達標卡”、“英語會話達標卡”、“漢字書寫達標卡”、“普通話測試達標卡”、“實驗操作達標卡”。“三證五卡”制是一些高中學校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實施的“學生素質發展合格證書制度”,也是一種可測量的學生素質發展評價制度。
實施“三證五卡制”,旨在促進全體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藝術素質和技能特長等六個方面主動、健康、和諧發展;其價值在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全體學生實現全面素質和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
根據學校制定的“三證”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師評,確定優秀、合格和暫不合格等三個等第。
“五卡”的要求是:“網絡技術達標卡”按省級計算機統一會考成績確定等第;“英語會話達標卡”按市英語口語測試成績確定等第;“普通話測試達標卡”按市普通話測試成績確定等第;“漢字書寫達標卡”按學校制定的測試標準測試并確定等第;“實驗操作達標卡”按省級理化生實驗操作會考成績確定等第。測評工作一般安排在高二年級第二學期進行;暫不合格者在高三第一學期進行補測。
[實踐案例]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南京二十九中)于1996年開始實行“三證五卡制”。通過幾年來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個性特長明顯發展,涌現出大批素質全面和特長顯著的優秀學生。
我市職業學校也普遍實行“一書多證制”,即,要求所有職校學生在畢業時必須取得一書(畢業證書)、三證(專業技能等級證、市民英語證、計算機等級證),保證了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