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第一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案例2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北京大興第一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案例2
2.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培養德育骨干隊伍
學校非常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和德育骨干隊伍的培養,并通過政教處制定了系統培訓班主任的工作計劃。一是實行副班主任制,不斷向穩定的班主任隊伍補送新生力量;二是每學期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讓班主任老師們現身說法,使大家共同受益;三是每學年定期舉辦德育工作專題研討會――2003年以來,學校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主題分別為“怎樣召開家長會”、“如何與學生談心”、“如何教育轉化個別生”、“如何召開主題班會”的研討會,并將會議材料整理編印,形成學校德育系列叢書;四是聘請德育專家到校作專題報告――近年來,學校先后聘請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田萬生、北京四中特級教師丁蓉、北京22中特級教師孫維剛、光明小學校長劉永勝、教育行政學院教授謝志、《班主任》雜志主編王寶祥、北京教育學院講師張紅等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就教育改革、教育法規、家庭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主題到校作專題報告。聘請了多名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就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內容對班主任進行專題講座,更新了班主任的德育觀念,提高了班主任的理論認識水平和教育能力。
3.實施全員育人工程,構建立體德育網絡
為使學校形成切實有效的德育機制,學校制定了《大興一中全員德育方案》,實施了領導掛年級,教師掛班級,職工管學生的“全員育人”工程,要求全校教職工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與大興一中“無差生”的意識,關愛每一個學生,并通過“科學管理,科學育人”報告會、“學科滲透德育”研討會等形式,推進了學?!度珕T德育方案》的實施。同時,學校與周邊單位、社區緊密聯系,構建了“共建、共管、共育”的德育網絡,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育人的立體格局,凈化了校園風氣,改善了校群關系,營造、優化了和諧的育人環境。
4.開展德育系列活動,探索拓寬德育渠道
學校還以教會學生做人為主線,進行了“系列活動德育模式”的構建實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德育系列化活動:
(1)傳統活動制度化
在大興一中,一些傳統活動已成為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必修課”,并形成了制度:每年3月、9月,是“文明禮儀教育月”;5月、10月,是“愛國主義教育月”;4月、11月,是“誠實守信教育月”;6月、12月,是“弘揚民族精神教育月”。緊扣每個月的活動主題,通過班會、校會、征文、報告會、升旗演講、歌詠比賽、表彰大會等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2)社會活動基地化
在傳統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學校還開辟了眾多的校外德育活動基地,讓學生自覺參加社會實踐。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社區文明共建,為學生的社會實踐開辟了廣闊的天地,觀音寺社區、林校北里居委會、大興圖書館、青云店孤兒院等都是學生的活動基地,他們開展學雷鋒活動,參加建設文明社區活動,搞社會調查,既鍛煉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一新生軍訓,學校一直把它作為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必修課。通過一周短暫艱苦而豐富多彩的軍旅生活,磨煉了廣大新生的意志,讓他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揚起了理想的風帆。
(3)集體活動主題化
學校在開展各種大型活動時,都有主題性教育活動相配合。例如:“1.2愛心基金會”――即每個礦泉水瓶換取的0.12元基金每年用以資助我校12名貧困生。該基金會為學生自發組織,成立于2003年11月17日,至今已收到班級捐款2萬多元,已發放10800.00元,48名家庭困難而又品學兼優的學生已得到資助。又如“黨員心貼心基金會”――該基金會成立于2005年5月,由學校黨支部發起,全體共產黨員每學期捐款一次,用以資助本校特困師生。至今已資助了1名家庭特困難老師和14名品學兼優的特困學生。
(4)主題班會常規化
主題班會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常規活動,每周都要進行。緊扣每月活動主題與當前政治形勢,各班積極創新,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班會教育活動,如“八榮八恥”、“感動一中”、“學會感恩”、“環保換愛心,真情滿校園”、“我為奧運添光彩”等主題班會,內容充實健康,形式豐富多彩,極大地提升了廣大同學的精神文明素質。
5.因材施教分層教育,實現三級育人目標
結合學生思想品德現狀,學校提出了三級育人目標:第一級,培養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社會公德的公民;第二級,培養追求進步、初步樹立起科學人生觀的共青團員;第三等級,培養積極進取、初步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積極分子,為他們將來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奠定較好的基礎。而實現這三級育人目標的最佳載體,就是已經連續舉辦了22期的課余黨校。通過課余黨校,學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大批學生在這里接受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東思想教育,學員們一批又一批快速地成長起來。每年,學校黨支部都在高三年級中發展3~5名學生黨員,以點帶面,帶動了全校學生的思想進步。
(二)學校課程改革創新
課程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課程的設置與完善關系到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和質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課程集中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體現著教育價值的取向,制約著教育的活動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成長和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在課程改革總的理念指導下,為使學校更有特色,教師的教學更有特點,學生的發展更有特長,大興一中積極進行課程領域的改革探索。學校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從學生發展與學校教學的實際出發,實行“優化學科課程,發展活動課程,強化隱性課程”的方略,以校本課程開發為重點,逐步形成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1.制訂課改方案,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必須重建新的課程結構。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選修與必修的關系,改革目前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縱向持續、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學校提出了以現代課程論為指導,從學校的教學實際出發,實行“優化學科課程、發展活動課程、強化隱性課程”,以校本課程開發為重點,逐步形成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課程體系的課改目標;根據國家教委和市教委關于課程設置的有關規定,學校成立了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積極推進課改工作。一是學科課程分必修、選修兩個部分,必修課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教委的課程計劃設置,非高考科目和體藝課程開實開足,將信息技術作為必修課納入課程計劃,并通過教學過程、方式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創新力求優化。采用教師申報開課選題,由學生選報所學課目,學校統一協調的辦法,根據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大面積開設選修課,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余地,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二是積極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過專題研究、社會實踐(如軍訓、社會調查)等方式增進學校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問題并積極服務社會的意識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強化隱性課程。通過收看央視《新聞聯播》,舉辦科技節、藝術節,開展國旗下講話,組建學生社團,自辦廣播電視臺、校報班報等多種措施和活動,營造良好了的育人氛圍,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
根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學校應該“合理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的規定,按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結構體系的管理要求,學校制訂了《大興一中校本課程建設方案》,并以選修課內容為基礎進行開發,積極開展了校本課程建設。目前學校每年開設選修課30余門,有些課程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已逐步走向成熟。學校堅持成熟一本出版一本:《大興歷史》、《大興地理》、《跳出題?!?、《古詩文集萃》、《中國語文同步課外閱讀》(初中六冊,高中三冊)、《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導航》等均已出版,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3.積極開發研究性課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課程改革應倡導建構性學習。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和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課本、被動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觀念。鑒于上述課程改革理念,學校從1999年起就開始了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首先在生物、地理學科中進行嘗試。生物課以黃村衛星城垃圾分類、大興綠化樹草品種的選擇為選題,地理課以大興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及學生模擬導游為選題,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走訪有關部門等方式,開展課題研究,撰寫論文報告。地理課選題在市縣級立項,于 2000 年結題,形成研究成果;生物課選題形成多篇研究論文,《城關垃圾處理的調查分析》、《綠色重現》等 7 篇在 2000 年《中國生物雜志社》組織的全國小論文評獎中,分別獲全國一、二等獎。之后,研究性學習開始在全校展開。
(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
多年來,學校牢牢把握教學質量這根生命線,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強化過程管理為重點,以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為突破口,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著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科學地挖掘學生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各科素質穩步提升,體現了“教學成績突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