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提高民族創新素質已成為當代的首要任務。創新是一種旨在提高全民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為。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承擔起創新的使命,才能把創新教育主陣地定位于課堂,才會有讓創新教育落實到每節課的想法和具體行為。
那么,體現創新教育的教學行為和傳統的教育相比應有哪些本質性的區別呢?筆者認為,區別在于創新教育應注重開發學生發展的3個空間。
1.學生活動的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師道尊嚴被簡化為師者面孔的呆板,學者僵化的行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如果沒有聽懂或沒跟上記筆記,也不允許私下交談;提問需要舉手,答完問題后得不到老師的允許不能就座……種種禁錮學生活動的做法越來越不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證和發展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既是學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雜志介紹了這樣的事情:美國一教授測試學生的能力情況,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青蛙的舌頭著生的位置在哪里?讓學生第二天帶答案來。結果中國學生帶來了課本當依據,而日本學生則帶來了青蛙。中國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是熟練的,但實驗技能、研究探索意識相比之下還差了一點。這與我們平時教學有關,如果我們平時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的興起自然就會大增,創新教育才有落實到學生的可能。由此可見,創新教育不應是一種雕刻的教育,而應潛意識地滲透到每個具體教學環節和教學行為中。
實際工作中,教師常用限制講授時間的辦法來保證學生學習的時間,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為教師的講授時間常常是分散在課堂45min,無法統計。其次,學習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簡單地依學習時間長短而論。因而,我們在提倡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同時,還要研究如何拓展學生活動的空間,其基本做法如下:
1.1盡可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學習空間不被教師和其他同學擠占,減少和克服僅僅讓幾位學生參與就大發感想的做法
貝弗里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曾講到一則趣事:一位醫生在教學生的時候,用手指蘸著糖尿病人的尿樣來品嘗。然后要求每位學生重復這個動作,學生勉勉強強,愁眉苦臉地照著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這個醫生笑著說:“我是為了教育你們觀察細節的重要性,如果你們看得仔細了,就會注意我伸進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這個故事為學生講述了觀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沒有全體的參與,僅有少數學生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許多學生就不會從中吸取教訓,反而會譏諷大膽嘗尿的學生。
1.2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
游戲場里,不可能讓所有的孩子以同樣的方式玩同樣的玩具,學習也是同一道理。傳統教學總是要求不同品質的學生保持相同的學習進度,結果優生無事干,吃不飽;差生干不完,吃不消的現象時有發生,其實質就是限制了學生的活動自由。所以我們要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角度出表,擴展學生自我活動空間。例如,實施多層次教學,縮短講授時間,允許部分學生(尖子生)不必圍繞教師和黑板轉,對他們的要求可以是跳躍式的與教師配合等等。
1.3不斷變化和豐富學習活動的空間
一場戲拍得如何,與導演的選擇場景至關重要,教學也是如此。對學習的空間,小組討論的空間,實驗室、社會實踐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間,都應成為備課的一項內容進行構思、加工和布置。
2.學生思維的空間
創新性思維是創新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各種思維方式的綜合與提高,其靈魂是創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獨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就是讓學生的學習不拘泥于課本,不搞簡單的就事論事。
課堂教學要不斷創設梯階問題情境、以醫激趣,以疑促思。讓學生在不斷解決新的問題中獲知、練能、增信,即在學生的頭上始終有一個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做到層層遞進;解決問題具有啟發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克服包辦灌輸的做法,絕不能把桃子摘下來送到學生的手中。這種情況在我們的教學中屢見不鮮,應及時予以糾正。
總之,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就是要杜絕人云亦云,以優生代替差生的思維,以教師代替學生的思維等現象,此外還要做到讓學生的思維從書本拓展到生活、社會和自然,讓學生逐步由跟著問題學轉變為學中能發現疑問、解決疑問。
3.學生表現的空間
一項好的技術如果不能轉變為產品,則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樣,在適宜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里,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外部信息,并進行初步加工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得不到認同或修改的建議,那么,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創新意識就不能強化,慢慢地,學生就會失去創新的動機。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努力培養每位學生表現的空間,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操作絕技,充分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及他們精心構思的作品,如詩歌、模型、標本等。
在課堂教學中,3個學習空間的開發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為師生雙方關系的和諧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