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壓力壓出教學藝術大師(下)
來源:查字典素質(zhì)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4-28
巨大壓力壓出教學藝術大師(下)
4.教學藝術咋形成
教學藝術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研究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對象的過程,它需要一個支持探索,鼓勵創(chuàng)新,你追我趕的學術氛圍。科研興校作為一種學校發(fā)展的理念與策略,抓住了“學校發(fā)展的本質(zhì)是教師的發(fā)展,教師發(fā)展需要科研”這一關鍵,因而,教學藝術形成的基本氛圍是科研興校。科研興校是指通過廣大教師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學研究,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zhì),從而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與學校發(fā)展三位一體的目標。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提出了科研興校的辦學思路。
錢偉長先生曾說,教師必須搞科研,這是培養(yǎng)教師的根本途徑,不搞科研,忙著捧書本上講臺是上不好課的,因為你沒有自己的觀點,不會選擇內(nèi)容。今天,我們不僅要提研究性學習,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因為我們面對的工作、局面越來越復雜。不研究工作的性質(zhì)、工作開展的過程、工作計劃、工作組織環(huán)節(jié)、工作評價等問題,我們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教學是十分復雜的活動,是對人的一種工作,教師只有研究教學,研究構成教學的要素,才能把工作做好。研究性工作是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關鍵。
科研氛圍不只是由學術大家來營造的,它主要取決于在普通教師身上生發(fā)的一種科研活動與激情。不能小看構成文化氛圍的這種活力,這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這種富有活力的科研氛圍當中,教師的智力勞動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生生不息的科研氛圍,正是教育名人輩出的希望之所在。在科研興校過成中,我們應當對于構成科研氛圍的活力給予必要的重視。
教師要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對自己發(fā)展、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努力把自己的工作變成研究性工作。首先要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選好題,然后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5.教學藝術三策略
行動研究
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教師運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并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行為,從而獲得自身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實際操作中,行動研究一般是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
教學藝術形成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對理論運用的自覺性、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經(jīng)常的反思與總結。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經(jīng)驗主義的教學法,缺乏理論運用的自覺性。許多特級教師成功的經(jīng)驗表明,教師要形成教學藝術,就必須學習并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因此,行動研究法在教師形成教學藝術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習理論是應用理論的前提,教師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業(yè)務提高主要指學科知識的提高。但有關研究表明,教師的學科知識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是低相關的態(tài)勢。而教育理論卻是教師普遍缺乏的,它是教師教學活動賴以順利開展的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在教師教學藝術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主要包括:理念性知識,主要指教師的現(xiàn)代教學觀;策略性知識,主要指教師設計、組織教學的知識;相關性知識,如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知識;程序性知識,如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
反思性教學
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也意味著他們應具備一定的實踐理性,即善于對實踐問題進行一定的理論思考。實踐理性是教學實踐主體主體性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即教師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實踐主體只有不盲目、有計劃,才能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理性。理論的理解靠理性,理論的產(chǎn)生也要靠理性。理論主體在一定的理論理想的鼓舞下,去掌握理論,去創(chuàng)造理論。實踐主體在理性的自覺行為中,去踐行自己的理論。當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在一個主體身上時,理論與實踐便出現(xiàn)了很好的契合。與純理論思考者不同的是,實踐性思考者內(nèi)涵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它是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結合中去完成社會使命的。對于他們來說,理性是實踐的開始,也緊伴隨著實踐。實踐結束了,理性有可能還在延續(xù)。他們是在理論與實踐中創(chuàng)造著自我,實現(xiàn)著自己完美人格的發(fā)展。教師在形成教學藝術的過程中,要增強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識與能力,應具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理論的意識與能力。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與理論胸懷是培養(yǎng)他們反思意識與能力的前提。
群體研討
在教學藝術形成中,必須形成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制度或模式,要營造良好的研討氛圍。群體勞動效應,即教師在積極上進的群體中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向上的行為。教學藝術形成問題,不能孤立地從單個主體的角度去考慮,而應當從群體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問題。在群體中,教師才會你追我趕、互相觀摩,共同提高。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小學,在一個具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校長的帶領下,積極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探索,一批教師的教學藝術在逐漸形成,產(chǎn)生了像劉可欽等這樣在全國有影響的青年教學專家。
群體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個體教學藝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任何個體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不能不受到其他教師教學藝術表現(xiàn)方式的影響。即使是著名教師教學藝術的形成也離不開這種方式。魏書生出了名以后,應邀四處講學,他在給別人講教學之道時,他自己未必都是輸出,而無輸入。首先他在給別人講解時,他的思路更加理清;他對自己的理論更加充滿自信,聽眾就是他的理論的最好驗證者;同時,別人意見的反饋對他又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這是進一步完善自己理論的一個重要機會。
(王升,教育學博士、教授、石家莊師專副校長;劉曉鵬,副教授,石家莊師專外語系主任)
本文學術看點
教師要有不斷否定自己過去經(jīng)驗的沖動
我們不能僅僅重視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
掌握教學藝術,需要形成教學智慧
把自己的體驗、感受融入教學可成為藝術
讓教學充滿活力,讓教學更加精彩
從技術、模式層面考慮問題,教學死板,缺乏活力
教學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挖掘
一個教師一輩子只靠一種教學方法“包打天下”,行不通
人應當從態(tài)度上“拒絕平庸”,為自己的發(fā)展設計好藍圖
僅僅把工作作為謀生手段,境界比較低
不搞科研,忙著捧書本上講臺是上不好課的
不僅要提研究性學習,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
研究性工作是形成教學藝術的關鍵
教學藝術形成需要對理論運用的自覺性、經(jīng)驗的積累以及經(jīng)常的反思與總結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經(jīng)驗主義的教學法,缺乏理論運用的自覺性
應該擴大教師的教育視野與理論胸懷,促進反思(蔣建華)
變革時期的基礎教育系列⑥ 上期刊登:公共教育權力變遷了,教育問題出現(xiàn)了(劉復興) 下期刊登:公共利益: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坐標(蔣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