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中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素質教育中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
作者:王麗君
教學最優化理論是前蘇聯教育科學院尤.巴斯基博士提出的一套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早在70年代末即傳入我國。最優化理論向教師指出了費力較少而又能達到較高教育效果的捷徑,它使老師從許多習以為常,但效益很低的教學行動中解放出來。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受九年義務教育人口數量眾多的國家,教學最優化理論在提高教學質量,使適齡學童順利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并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
1、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求知的起點。實踐證明,學生在有趣的情況下,對學習的注意力最為集中,同時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最容易接受并能牢固掌握新知識。反之,如果缺乏興趣,則注意力分散,記憶不牢,思路不暢,接受困難,學習效率降低。
良好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優良品格的形成。如一個喜歡數學的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他必將受到數學自身品格—嚴密性、系統性、科學性的影響,從小養成良好的勤于 觀察、善于動手、去偽存真、獲取規律習慣。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抓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的特點來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設計一些帶有趣味性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把教學知識用游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相互辯論,急既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又可使學生獲得樂趣,等等。教師應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總結出最適用于自己教學的方法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優化課堂的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是指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或形成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是教師上課的依據,學生學習的憑借,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標。正是因為教學內容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巴班斯基對教學內容的最優化十分重視,他歸納出了關于教學內容優化處理的六條原則、標準:
(1)完整性。巴班斯基說:“現代課堂的主要特點,首先是他的方向性,即指向順利地解決課堂教學所擬定的教養、教育和發展任務”。教學內容是依據擬定的教學而定的,除了要考慮到學生的教養、教育和心理的全面發展外,還要注意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因為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學內容只有注意到以上幾個方面,才能促使學生按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智力、能力、思想品質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2)科學性。這是指在選定教學內容時,要看其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是否具有概括性,是否能充分說明所要講述的基本規律、概念和理論,是否正確、被公認,是否具有系統性,另外還要注意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的和補充的、參考的,主要的和次要的,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主要的、本質的內容方面。
(3)要符合所教年級學生的可能性。學生是我們教學的對象,選定教學內容時考慮到他們因人施教。
(4)課的安排必須符合規定給該教材的課時數,應依據教學大綱和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法規、文件,某一章節、某一單元的內容該用多少課時就安排 多少課時,不能隨便增加和減少。
了解上述教學內容最優化的標準,我們在教學中就能有意識地、自覺字去對教材中的內容作最優化的處理,以變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3、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包含以下五個部分:
(1)知能結構—具體的、明晰的、可測的課堂教學目標。它包含認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點和技能訓練的重點。
(2)時間結構—一堂課各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應合理分配,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圓滿實現。
(3)認知結構—按照人的認規律安排教學過程,組織學生的認知活動。
(4)信息結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信息傳遞迅速、反饋及時,師生活動積極,配合默契。
(5)訓練結構—規定訓練內容、訓練方式、訓練步驟,以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課堂教學結構是個整體,它的五個基本結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因此,我們在研究課堂教學優化結構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每個結構的優化,而且要考慮到課堂教學系統中各個結構成分如何組成最佳結構,以發揮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
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思想的先進性;
(2)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方向的開放性;
(3)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目標的明確性;
(4)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聯系性;
(5)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6)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7)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學效果的時效性。
4、注重德育、美育
為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在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它起著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學科的教師應認真鉆研《課標》,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教育因素,以灌輸、熏陶、感染的方式將這些因素貫徹到本學科全部教學活動中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美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的原始人類。古希臘、古羅馬,人們已經認識到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就十分熱衷于美育,特別是音樂教育,認為“音樂求心靈的完善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在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根據學生身心的自然發展順序實施美育的主張。在近代,德國的席勒首創“美育”一詞,并在美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完備的美育理論。
在我國,先秦時代就已奠定了中國美育思想的基礎,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對后世影響較大。如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詩教”和“樂教”,認為懂禮樂的人,才能算是“全人”。儒家美育思想集大成者荀子,認為“聲樂之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則強調審美的超功利性,把審美的境界看做是一種理性直觀。
一個人只有具有了審美能力和美的創造能力,才有可能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情感,從而實現人類自身的美化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這也是古往今來,美育一直與社會文明同步發展,并始終被作為整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受到重視的原因。
5、開發、培養學生的智力
智力的發展是當今世界上十分關心的重要課題。我國教育教學也一直以開發學生智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國內外心理學界長期以來對智力的概念眾說紛紜,至今沒有統一看法。有人認為:“智力是抽象的思維能力”;有人認為“智力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人認為:智力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其中思維力是核心。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單純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而是發展人的智力,促使人的個性發展。可我國千百年傳統教育的影響,歷來重視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一些學校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作業量大、考試頻繁、學生死記硬背等現象,都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兩者的關系,讓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智力。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牢牢掌握教學最優化理論,通過實踐不斷摸索、總結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方法、經驗,進而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