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其優秀的一面亟待去發現
來源:查字典素質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每個孩子都有其優秀的一面亟待去發現
就讀于沈陽市第九十五中學初中三年級的小明最近心事重重的,細問之下才知道,該學校給年級排名在前45位的學生拔拔高,每天另外上一堂課,小明覺得不公平。而校方的解釋,只是期中考試過后給學生開會“鼓勁兒”。
無獨有偶,北京大興七中初一年級為了因材施教,按成績將學生劃分等級,分批召開家長會。(11月22日《新京報》)不得不說,這兩件事有異曲同工之處。
學校也許是想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就像北京這所學校的因材施教。很多網友也支持學校這種因材施教的做法,覺得如果學校眉毛胡子一把抓,成績好的和成績壞的都用一種方法去教育,非但不利于成績稍差的學生們趕超,反倒容易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這對那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但也有人覺得學校的這種做法有歧視的含義,而其指向恰恰就是學校所謂的“因材施教”。不管是沈陽市第九十五中學,還是北京那所中學,在他們眼中,“材”就是學生的成績。不管怎么施教,都是始終圍繞如何提高學習成績這個核心點展開。問題是,學習成績并非衡量一個學生是否有“材”的惟一指標。
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說,衡量一個學生是否有“材”,學習成績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應該包含特長、興趣愛好等多方面能力,只有綜合了這些因素后得出的“材”才是學校用來施教的因素。
而事實上,包括這所學校在內的很多學校,在對學生“材”的理解上,存在太多偏見。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縱然他的乒乓球成績特別好,縱然他的鋼琴天賦令人嫉妒,但他依然不能被稱之為一個好學生,這是時下應試教育思維的直接影響。也正是這種教育思維,使得很多學生的天賦在“分分,學生的命根”中被埋沒,學生的“材”也被統一歸攏到“以成績論英雄”的模式中來,所以小明才會對前45名學生“開小灶”感到不公。
如果學校真想給學生鼓勁,如果學校真想因材施教,就不應該僅僅拿成績當分界線,而是要綜合學生一段時間內,各方面的表現,包括體育、思想品德、特長等,然后再根據學生不同的側重與天賦,去因材施教。這樣就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惟一的,都有其優秀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