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在古代中國的發展
來源:查字典速讀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速讀,作為一種現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國古代,《北齊書》曾記載王孝瑜讀書敏速,十行俱下。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看雜志,往往是幾頁幾頁地翻。經科學地速讀訓練,其讀速更大得驚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訓練的速讀能手長江美子,最快可達每分鐘讀20萬字。我國北京鐵路二中程 漢杰老師,臺北師專附小譚達士校長訓練的學生其閱讀效率也是成倍、成數倍地增長。本模式實驗表明:學生 閱讀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達到1500字/分。大量經驗表明,速讀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樣:通過訓練,才能提 高;通過有效的訓練,就能迅速地提高。
古代中國人在看書學習中,快速閱讀,早已有之。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史書中記載東漢時期大天文學家張衡當時就具有一覽便知的本領,并依據其本領能對天文科學深有研究。在《后漢書張衡傳》描寫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 可見當時的張衡那速讀記憶功夫是如何了得。

東晉杰出詩人陶淵明的快速閱讀本事在古人中也獨具特色。他在《五柳先生傳》里自詡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從不穿鑿附會,不斤斤計較章句,而是通覽全篇,取其精華,得其真趣。宋代劉克莊《后村集》中詩呤曰: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看來,詩人劉克莊也是具備快速閱讀能力的高手。據《梁書》記載,編纂《昭明文選》的文學家蕭統 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記。《宋史劉恕傳》里說:恕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清代的汪中,人稱因誦讀經史百家,過目成誦,遂為通人。(《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
中國古典名著在《三國演義》第60回中,就有關于速讀的生動描寫,它反映了古代速讀高手張松典故: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寫道:楊修向張松吹噓曹操的才華,命人從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稱是曹操仿孫子13篇而作。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信。張松立刻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書燒掉。后人有詩稱贊張松說: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并諸子,一覽更無余。其貌不揚的張松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的速讀本領已經讓恃才放曠的楊修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足見其厲害。
另一部古典名著《紅樓夢》第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賈寶玉攜一本《會真記》在園中讀,看到黛玉正要去葬花,便放下手中的書。黛玉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很快兩人便用書中主人公的話對答。寶玉很感驚奇。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這一對男女主人公看來都是快速閱讀的高手。從以上兩部名著中看,小說雖為虛構,但仍然是建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之上,書中人物的快速閱讀本領應該是可信的。
明末思想家顧炎武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有生之年要讀破萬卷書。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接受快速閱讀訓練,掌握快速閱讀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