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辯證思維的舉例
來源:查字典思維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辯證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框架,表達的是一種方法論含義,這種框架源于客觀世界的辯證性,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其表現形式是一種觀念形式,通過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和規律予以展示。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辯證思維的舉例,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陰曹與人間
小時候隨大人去上墳,燒的是紙牛紙馬,近幾年目睹人們祭祖,燒的是紙糊的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我想,陰曹是隨著人間的腳步進入現代化的,倘若人間沒有家用電器,人們也絕不會給想象中的陰曹供應這些東西的。
陰曹是人們以陽間為模特兒的一種想象,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這非旦是個理論問題,也是個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然而前幾年有些論者硬是企圖推翻這一客觀規律。為了迎合某些人追求創新變革的扭曲心理,他們大肆販賣唯心主義,宣稱只有淡化生活才能超越現實地創作出想象中的作品。雖然文學創作離不開想象,但這種囈語般的想象邏輯,實在是經不住思維邏輯的分析檢驗和科學的推敲。在唯物主義看來,人如果要超越現實,實在是與企圖自己拎著頭發脫離地面一樣不可能,只要是人,就要生活在一定的人群與社會中,受一定的觀念意識制約。
倘若把誰從小就與世隔絕,即使象野生動物一樣活下來,也必然喪失高級動物的思維能力。這種超越了人類社會現實的人,怎么可能創作出想象中的作品呢?雖然有一些心理扭曲的灰暗的文學藝術家,他們以一種病態的心理來觀察社會,用想象超越了現實。他們以一些荒誕、無稽、畸形的作品超越了病態的現實,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發展的危機意識、存在的荒誕、人類本性的丑惡以及世界面臨的末日、宇宙將要毀滅等等的思想,以這種心態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嚴格意義上的被扭曲的世界,根本不可能是想象中的世界。
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創作的特征就是虛構。當然,虛構是離不開現實的,虛構的基礎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真實體驗,是建立在我們對時間、對生命、對社會的認識的基礎上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對我們過去經歷過的、對我們現實生活里正在經歷著的和未來的生活里那些像星空一樣深遠的時間以及其他問題的關注和理解;文學藝術作品是對我們所處的時代的認識,是對人類各種冒險的巡查,是對歷史與文化對人的影響和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關照,是對那些被我們所忽視的日常生活和非理性對人性對人的行為的展現;等等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文學藝術創作虛構的基礎,用文學理論的話來說就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這個虛構的世界里,文學藝術家們的敘事應該包含著他對世界的獨特看法,他的敘事應該是對讀者的閱讀和舊有的文學形式的挑戰,他的敘事要進入人的生存狀態,應該是對人的各個方面的展示,而不是游離在外的講述。也許有人認為,某些離奇怪誕的許多現代藝術,特別是網絡之中的一些玄幻作品,就是超越現實的人創作的超越現實之作,這種說法充其量是套了件形式邏輯的外罩。由于人的感覺、思維和意識受不同的世界觀(哲學觀、歷史觀、藝術觀、價值觀)的制約,不同的世界觀的人便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感覺和認識。這種所謂的自我表現其實就是文學藝術家們對世界的認識、分析和評價而已。這種分析、認識和評價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還有完全錯誤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哪一種意識,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不可能也沒有可能超越現實,只不過是他們的想象過于豐富了一點。
有關于辯證思維的舉例2一位老婆婆去找禪師說:我每一天都很憂愁,禪師能否幫幫我?禪師問是為何,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個賣傘的,小女兒嫁給賣帽子的。如果是晴天,我就擔心大女兒家沒生意。如果是雨天,我就擔心女兒家沒生意。,因此,每一天都很憂愁。禪師笑笑:呵呵,其實你應該每天都很開心呀。如果是晴天,小女兒家生意好。如果是雨天,大女兒家生意好。這樣來看,天天是好天。
我們總是墨守成規,用過去的思路來思考問題,慢慢形成越來越多的成見。當成見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開始鉆牛角尖自尋煩惱。有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換一個角度看看,或許,心靈也會獲得一種自由。
有關于辯證思維的舉例3有一天,蘇格拉底遇到一個年輕人正在向眾人宣講美德。蘇格拉底就向年輕人去請教:請問,什么是美德?
年輕人不屑地看著蘇格拉底說:不偷盜、不欺騙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蘇格拉底又問:不偷盜就是美德嗎?
年輕人肯定地回答:那當然了,偷盜肯定是一種惡德。
蘇格拉底不緊不慢地說:有一次,我在軍隊當兵,接受指揮官的命令深夜潛入敵人的營地,把他們的兵力部署圖偷了出來。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年輕人猶豫了一下,辯解道:偷盜敵人的東西當然是美德,我說的不偷盜是指不偷盜朋友的東西。偷盜朋友的東西就是惡德!
蘇格拉底又問:又有一次,我一個好朋友遭到了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他買了一把尖刀藏在枕頭底下,準備在夜里用它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知道后,便在傍晚時分?留進他的臥室,把他的尖刀偷了出來,使他免于一死。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啊?年輕人仔細想了想,覺得這也不是惡德。這時候,年輕人很慚愧,他恭恭敬敬地向蘇格拉底請教什么是美德。
事物總有正反兩個對立面。愛迪生在試制白熾燈泡時,曾經失敗了1200次,有個商人諷刺愛迪生是個毫無成就的人。愛迪生哈哈大笑: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為我證明了這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可見,失敗其實也是成就。
有一次,美國艾士隆公司董事長布希耐在郊外散步時偶然看到幾個小孩在玩一種又丑又臟的昆蟲,愛不釋手。他頓時聯想到:某些丑陋的玩具在部分兒童心理上占有位置。市面上銷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的,為什么不能生產一些丑陋的玩具給孩子們玩呢?
于是,他安排研制了一套丑陋玩具,果然一炮打響,收益很大,丑陋玩具在市場上形成了一股熱潮。可見,很多時候,丑的就是美的。
古羅馬神話故事中有一位守門神,叫做努雅斯,他有兩個相反的面孔,所以又稱為兩面神。要進入他的大門必須要面對兩種不同的臉孔,要想安全過關,就必須要有從不同的角度反轉得快的頭腦。這就是古羅馬時代的努雅斯理論,它教導大家凡事都要一分為二,要面對事情正反兩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辯證地來思考事情。
有關于辯證思維的舉例4曾經有報紙披露,某大學一女研究生在旅店與一農村姑娘邂逅相遇。當那女人邀請她跑趟生意時,她稀里糊涂地跟人家去了山東,結果被拐賣給一個莊稼漢為妻。女研究生的失誤,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她犯了只看表象、不體察本質的跟著感覺走的錯誤。做人處事跟著感覺走容易摔跤,搞藝術創作跟著感覺走大概也是如此。
人之所以為人,不僅是因為人的的感覺和動物的感覺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人還有比感覺更高的理智。其實感覺就是哲學上講的感性認識。人們認識事物雖然都是從這里起步,但卻不是以這里為終點。也就是說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認識論認為,認識是直覺的感性活動,而理性則是對感性活動后的反思和推導。只有經過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才能實現由量到質的升華和變化。這是因為社會上的事物是復雜的,事物不僅有表象的一面,也有本質的一面。
就說表面現象吧,既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真象,也有不反映本質的假象。單憑表象看問題,很容易上當受騙。因為感覺這東西往往是靠不住的,它常常扮演的是騙子的角色。故而毛澤東他老人家說,感覺到的東西,我們有時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并且只有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比較正確的認識。
當然,一般的哲學概念不能完全替代文學藝術創作。文藝創作有它自身的客觀規律。然而哲學又是指導思維的科學,只要是人包括那些哲學藝術家們的思維,無論自覺與否,不是信奉唯物論,就是陷入唯心論。前幾年,中國的詩壇很是流行了一陣跟著感覺走。這個感覺如果的指是藝術感覺,那就應該承認人的理性認識,可是,許多論述跟著感覺走的文章,強調的是這種感覺是非理性的潛意識的,是出自詩人內宇宙和內心世界的自我深層意識的挖掘等等。這種只講主觀主體排斥客觀客體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十足的單向思維,它必然導致人們脫離現實生活,只能在所謂的內宇宙這個小天地里折騰。
雖然社會的多元化為文學藝術作品的多元提供了依據,文學藝術家們的去職業化也在造就著文藝作品的多元化和自我的方向選擇。但問題是,自我意識的成長和展示不能以丟失社會責任為代價。文學藝術更不能只成為泛濫自我抒懷的文本,還有社會前行的嶄新文化等待文學藝術家們去建構,還有社會前行需要的責任等待文學藝術家們來擔當。文學藝術家們不能只做一個在內宇宙里進行自我挖掘的展示者!不能只成為碼字者和文字垃圾的生產者!更不能只做一個無關痛癢的自我撫慰和自我夸大的精神潔癖者!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生活不僅是豐富多彩的,也是菁蕪并存的。任何文學藝術家都有個深入生活、正確評價生活、選擇題材、提煉主題的過程。文學藝術家們觀察生活反映生活,一般地說也要經過客觀或微觀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否認、熟悉、提升這個過程。拒絕理性思考,盲目地跟著感覺走很可能以假亂真歪曲生活。文學藝術家們如何批判地反映某些社會問題,更需要進行理性思索,只憑一時一事的感覺難免會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