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人際關系
來源:查字典禮儀網 發布時間: 2017-04-20
老子的道講的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問題,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包含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里面,幾乎每一句話都可以用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道教的人際關系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出自《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是道教對于人 際關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齊同慈愛,即對于物我和彼我同等慈愛,物我兼容。異骨成親,即對于并無血緣關系的人視同血親,也就是親其親以及人之 親的意思。《度人經》稱元始天尊在寶珠內說經,大眾都蒙濟度,傾土歸仰, 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言無華綺, 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因此,道教認為消除十不,行為符合常道,是做到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條件。而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則是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自然結果。道書中常說,道無可同修。這是強調修遭人必須自己下苦功修煉,不能依靠別人。這并不是說學道人沒有同道和朋友。他們應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循道而行。
道教的人際關系:報應觀承負之說出自《太平經》,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 后輩受禍。《太平經》稱: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 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
關于承負的時間,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正是 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直行善,卻常得禍,有人一直行惡,卻常得福。這是由于承負使人蒙受的。
道教的人際關系:靈魂觀魂魄之說,古已有之。《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唐孔穎達疏: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道德經》中有鬼神,而無魂魄早期道教的《太平經》有魂,稱故晝為陽,人魂常并居;冥為陰,魂神爭行為夢,想失其形,分為兩,至于死亡(卷137 153)。《云笈七籤》卷五十四,說魂魄稱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 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道教認為人 常得清陽氣,不被三魂所制,則神氣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榮、 長生可學。制七魄法稱七魄之名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 穢、臭肺等。道教認為七魄是身中之濁鬼,如果只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也不可能做到長生。
道教的人際關系:社會觀太平道,太平是道教社會觀的主要內容。早期道教的一派太平道以《太平經》作為主要經典。《太平經》卷四十八稱: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奸私也。《太平經鈔》稱: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因此,太平就是最大的平均,最大的和悅。《道德經》第八十章的小國寡民歷來被認為是道家的社會理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個社會是穩定而沒有干擾的社會,是沒有暴力和壓迫,也沒有不安和失落的社會。
《太平經》中多處描述理想的社會面貌,稱天地得以無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賢者得以自達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為非而喜;四時五行得順行,民謹不犯之而喜;萬物各得其處所,不見害而喜;鬼神見德君可為積善,亦復悅喜;惡氣不復上蔽日月三光亦喜, 太上平氣得來治,王者用事亦喜;惡氣得一伏藏,不伏見使行誅伐亦喜;夷狄得安其處,不復數來為天戰斗亦喜;軍師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戰死 亦喜。(九十六章)這樣的理想社會,就是國可安,家可富,國安民 豐。道教徒在實踐這項太平教義時,就應該擁護人間天堂的建設, 愛國愛教,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