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哪些影響
來源:查字典禮儀網 發布時間: 2017-04-20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態度、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老師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內容。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一、影響學生對待老師和學校的態度。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對老師都有一定程度的向師性,就知識的掌握而言,學生對老師甚至懷有崇拜心理。教師言行是其個人修養、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教師若能將涵養、學識通過言行傳達給學生,學生會對其產生尊敬、敬仰之情,畢竟每個學生都喜歡學識淵博的老師。但光學識淵博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將自己的工作只停留在對知識的傳授和對分數的追求上,而不注意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老師可以說是不稱職的。教師和學生接觸最多,影響也最大,不管你自覺不自覺總在影響學生。[2]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以最好的狀態學習。如果教師一味地關注學生的成績,他的言行則不會表現出對學生的關愛,學生感受不到來自集體的愛,自然也不會愛集體,對集體產生歸屬感,這些不利因素長期積累,還會使學生厭學,對老師和學校產生恐懼、排斥心理。
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于學生心理的不成熟,當他們面對外界的諸多干擾時,無法真正做到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當面對老師、同學帶來的各種困擾時,他們無法冷靜處理,當負面情緒一直伴隨他們,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狀態。很多老師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注重自身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無視自身模范作用,將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以低迷的狀態面對學生,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為人師表,對學生負責,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一旦站上講臺,就該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面對學生,而不是將學生當做發泄情緒的對象,影響雙方情緒和整個教學進程。
三、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劉華山,2001)。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它除了培養人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學生走出學校后必然要步入社會,社會比學校更加多元、復雜,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承受和處理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近年來,心理出現嚴重問題的學生層出不窮。一所學校,如果只能培養高學歷的學生,而無法教其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不也是一種悲哀?由于學校教育的局限性,教師無法全面而具體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因此身教言傳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總是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教學,面對學生,久而久之,也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態度,無法以健全的人格和同學、老師、家長、社會相處。一個人如果總是接觸陰暗的東西,懷有負面的情緒,便很難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變得敏感、孤僻,失去對周圍人的信任。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復旦大學投毒案,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所以教師應以自己的言行去引導、激勵學生,教他們以美的視角看待世界,做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人。
四、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伴隨人的一生,好的習慣對自己、他人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每天都要與任課老師接觸,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教師的行為習慣,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比如,老師不按時上下課,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觀念;上課時任意扔廢紙,會讓學生沒有環保意識;老師隨意罵臟話,會讓學生沒有文明意識等。因此,教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以潤物細無聲之勢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五、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件是天上的星空,還有就是我們心里高尚的道德標準。一個人,若沒有高尚的品德,即使才華橫溢,也無法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品德的養成跟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尚的品德應該從小就要培養,學校教育是品德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并嚴以律己,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榜樣。陶行知認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這強調的正是人的道德品質,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人尊重。因此,教師應從小事抓起,從自身做起,為培養高素質、高品德的學生不懈努力。
六、影響學生對青春的記憶。青春,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值得每個人珍藏一生的回憶。隨著《致我們逝去的青春》的熱播,社會上又掀起了一股追憶青春的熱潮。每個人對青春都會懷著一種莫名的情愫,當學生們步入社會,為生活奔波勞累之時,應該會很懷念那段充滿激情的青春歲月。在學生的青春歲月中,值得珍藏的,除了與同學的友誼,還有師生情誼。教師在學生的青春歲月中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若教師能用言行正確引導、激勵學生,用春風化雨般的愛溫暖學生,為學生的青春歲月添上一抹亮色,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溫馨的關懷,會讓他們的心田如浴雨露,如沐春風。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教育一、重視一言一行積極的正能量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相交往的過程,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一位知名的畫家講了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件小事。有一天,上課后教師沒有準時到課堂,于是,他和一些同學在黑板上亂涂。老師進來,其他同學哄地一下逃回座位。因為他畫得太專心,沒有注意到老師的到來,等他發覺,老師已經站在了他的背后,他一下子呆若木雞,等著老師一頓狠罵。但是,出乎意料,老師卻仔細地欣賞起他的大作,并鼓勵他好好畫下去。從此以后,他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作畫,終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作為教師,教師的一個目光、一句話、一個表情都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起學生積極學習的情緒,有助于學生走向成功。
2.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日積月累的一種定勢。教師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讓學生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我們在引導學生們要文明有禮,要講究衛生,要遵守紀律可當學生看到教師辦公桌上凌亂擺放的雜物;學生對教師熱情打招呼,教師神情冷漠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學生當作何想?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引領作用不可低估,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對待他人。
3.促進學生品質的發展
大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任何人為的機關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的人格作用。1998年11月9日,美國猶他州土爾市的一位小學校長――42歲的路克,在雪地爬行1.6公里,歷時3小時去上班,受到過路人和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原來,為激勵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學期初路克曾公開打賭:如果你們在11月9日前讀書15萬頁,我在9日那天將爬行上班。
結果是,全校師生猛勁讀書,連校辦幼稚園的孩子也參加了這一活動,終于在11月9日前讀完了15萬頁書。當路克從地上站起來時,孩子們蜂擁而上,抱他、吻他
雖然這種在做法在我們看來有點過,也不值得效仿,但通過此事可以看出美國老師們重承諾、不怕丟人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美國老師們那種為了學生的成長,愿做一切事情的勇氣與敬業精神,并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說一不二的守信品質。
二、降低一言一行的負能量
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課程調查小組曾就關于教師對待學生的行為態度和教師的行為與學生上學的愉快體驗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反對教師諷刺、挖苦學生,反對教師以成績的優劣來評價學生;教師的不良態度直接影響學生上課的情緒態度,學生課堂上的愉快程度與教師的語言行為密切相關。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在課堂上,教師不健康的教育行為,弱化了學校的教育功能,削弱了學校的教育作用,也損壞了教師形象,削弱了教師的人格影響。
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善良只能用善良來培養,美麗只能來美麗來滋潤。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控制好自己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為有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創造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