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中學生物學教育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的中學生物學教育
新課標下,開展生物學的素質教育,采用模塊教學,探究性活動,社區調查等教學方式手段與現在國外倡導的合作式學習有相通之處。那么國外的中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呢?他們的教學發展沿革又是怎樣的呢?
西方國家中學生物教學經歷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地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 早期資料收集階段
19世紀初期之前,生物學的發展主要是對動物、植物進行形態、結構、分類等進行描述。在西方,產生于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中學生物學,多以教授植物學、動物學等分科課程為主,學習一些描述性的生物學內容:動物、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與分類等。在教學方法上,這個時期多強調記憶具體知識。這個階段的生物科學,實驗研究的方法得到應用,生物學的一些新的分支學科細胞學等在產生與發展。
■ 初步綜合為生物學的教學階段
進入20世紀,生物科學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實驗的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如孟德爾與摩爾根的遺傳學、生理學等。在20世紀30年代,各國也都在高中開設了生物學。從30年代到5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嘗試進行綜合性的生物學教學。試著把植物、動物及人體的知識合成為一門綜合性的生物學課,講授生物學的一般規律。但這種結合還不夠好,至50年代,也還保留有動物學、植物學分科的痕跡。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是以死記硬背為主。
■ 以研究科學進程為主的生物學教學階段
50-60年代,科學與技術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進展: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標志的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標志了人類探索太空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知識量大大地增加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周期也縮短了,新的技術層出不窮。面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相應地進行改革,培養既有扎實的基礎又有自我獲得知識的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指導思想,采用在教師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國際上興起教育改革的浪潮。
美國的教育改革令世人矚目。蘇聯衛星上天的成就,震驚了稱霸世界的美國,成為促進其進行基礎教育改革的動力之一。在50年代末國會通過的《國防安全教育法》中規定,“要迅速糾正當前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能使足夠數量的青年接受自然科學、數學、現代外語及科技訓練的不平衡現象”。在《美國的中等教育》一書中,指出了“衛星的挑戰對美國的中等教育的全面影響在于重視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基礎學術性學科”。此后,美國的科學教育開展了一場革命。在生物學教學方面,美國在成立了“生物科學課程研究”組織(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簡稱BSCS ),由數百名生物科學家和教師共同對生物科學教育進行改革。此次改革使生物學教學入了以研究科學進程為主的階段,其理念是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科學的概念與原理,還需要掌握概念原理形成的過程,學習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強調能力的培養。
在日本,50年代后期的課程改革也提出要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水平,精選理科教育的內容,將教學重點放在實驗和觀察上,注意科學態度和能力的培養。60-70年代,教學大綱的修訂朝教育現代化方向邁進,將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概念和原理,經過提煉、結構化之后作為教學內容,將科學探究過程作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科學的思考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70年代日本將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定為:①從生物及其周圍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中發現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積累資料、進行推論、提出假設,再加以論證,借以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學習解釋自然現象的方法。②從動態方面掌握生物和周圍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弄清它們產生的原因,理解它們的變化與能量關系,培養自然界是綜合的、統一的看和思考方法。③認識宇宙空間的廣闊性,根據現在看到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來考察它們過去的狀況,培養從空間和時間的關系上來看待周圍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看法和思考方法。④加深理解生物現象、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協調性,從而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及對自然保護的關心。
這種以研究科學進程為主的生物學教育使教學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減少了很多傳統的具體的材料,增加了很多有關生物科學新的分支學科的基礎,如細胞學、生態學、分子生物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等。教材體現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記錄、思考分析、討論總結等科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強調使用探究法、引導發現法等。
■ 以科學的社會價值為目的的生物學教學階段
70年代中期以后,人們看到了科學不僅帶來了物質文明,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有害的影響,最突出的是環境問題。人們認識到要求學生都象科學家那樣了解科學進程和思考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應該有助于解決社會上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要讓學生懂得,科學要為社會服務。生物學教育的作用在于要讓人們認識到自己所生活的社會中的問題,了解怎樣利用生物科學去改進人類的生活。生物科學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工具,它能使學生在其一生中能夠按照科學的方法支思維和對待一些問題。美國在80年代初進行的全國性教育調查報告中提出對生物教育的5個方面的目的的排列順序的改變,生物學基礎知識;科學方法;社會問題;個人需要;職業認識。他們認為,如果社會問題在50年前放在第五位的話,30年前就放在第四位,并認為當時應上升到第三位。
在美、英、日、澳等國,生物學的課程大多是在初中階段開設理科(科學),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個方面的內容,各占大約1/4。在高中階段,生物學單獨設課。在教材方面,美國無統一的教材。有的教材教學內容的敘述詳細,富于啟發性。便于學生自學,圖文并茂。也有些教材文字簡練,而以精美的圖片提供大量信息。教材有利于開展探究。在教學方法方面,多以學生為中心,大量使用討論、探究學習等形式。1992年以來,美國全國科學教育標準與評價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簡稱NSCS)用了4年的時間,組織了一大批科學教師、科學家、科學教育家,以及對科學教育甚表關注的許許多多其他方面人士,深入研究,于1996年初推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為了實現“人人具有科學素養”這一教育目標,NSES提出學校科學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充分領略自然世界的五光十色并體驗到了解自然世界的樂趣;學會用科學方法和原則來作個人決策;用科學理智的眼光來看公共事務及參與關于科學技術的討論;在未來的職業中充分利用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學校開展科學教育要遵循的原則有:科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習科學是個活動過程;科學教育既要反映民族思維特點和文化傳統,又要反映當代科學實踐。
俄羅斯等國家的生物學教育有相當的改革。注重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結合;強調將生學習的知識用于生產和生活實踐;注意進行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
總的來說,國外中學生物學教育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有最初的機械性的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如今重視生物倫理,探索科學的社會性價值的高級階段。對比我們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大力提倡教師“放手”,讓他們盡情徜徉在生物學知識的海洋中,去感受,陶醉在探索的無窮樂趣中;于自主探究中發現科學的魅力,領悟生物學之美。試想,只要我們認真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學中適時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教育,他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可喜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