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家教給我們的啟示(上)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家教給我們的啟示(上)
啟示之一:家庭是什么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
當問及孩子“你對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時,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焙⒆觽冊谄笄筮@么理所當然的事,作為父母應該認真面對這樣的現實。
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東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F在,安寧、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識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為了自己,請對家庭進行一次再認識吧。
●不會珍惜自己的人也不會珍惜孩子
養育孩子確實很重要,但是整天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吃不消,父母的煩躁不安會傳染給孩子。正因為養育孩子很辛苦,所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父母應互相配合,共同承擔。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幼機構的時間,可讓你的身心有個“休整”。
另外,有什么事別自己一個人煩惱。鼓起勇氣去家庭教育咨詢中心、保健中心、兒童咨詢所等處跟專家談談。
在家里,父母充滿幸福的笑容,會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養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有這種想法的父親要當心
一般認為,在現代家庭里,父親的權威變得越來越弱,對孩子辨別善惡、分清好壞的社會教育也越來越馬虎。通常,父親和母親的育兒方針基本一致,但父親和母親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糾正過于密切的母子關系。父親自然地參與養育孩子,發揮父親的影響力,父母的互相積極很有必要。母親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瞧不起父親。父親也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斥責母親。
●未必“一說就知道”,但不說就更不知道了
在現代社會,如果什么都不說,要互相理解是很難的。不斷增加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礎。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不管什么事都可以交談是最好不過了。
全家人一起吃飯,一起交流各自的近況,早晨的問候,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參加社區的義務活動等等,這些對增加交流都很重要。
●全家人一起吃飯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飲食生活不僅對兒童身體的健康,也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愉悅、父母費心做出的飯菜等等自然地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由此得到的滿足感、信賴感能使孩子開朗、堅強地成長。
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設法定好一起吃飯的日子,養成全家人一起吃飯的習慣吧。
●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孩子一定能領會到
由于家長要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孩子,容易使家長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變少。但是,疼愛孩子,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的家長的形象,一定會深深地銘刻在孩子的心中。
另外,各種各樣的煩惱是難免的,別一個人承受著,應請親戚、朋友們協助,或積極利用社區的咨詢窗以及育兒機構。
無論何時,都要充滿自信地養育孩子,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
●不知為什么,孩子的缺點跟父母總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別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讓人討厭、不可信賴。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時,大眾不予以糾正,孩子會誤認為自己做得對,這樣就可能慢慢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應拋棄“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別的我不管”的想法。孩子做錯事時,要以父母之愛嚴正斥責、嚴加管教。
同時,大人自己也要注意盡量不做出軌的事,做能一直讓孩子依賴、尊敬的父母。
●“規矩”是為誰定的
在家里,孩子們有時候守規矩,有時候“犯規”,由此逐漸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解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家規不僅包括日常問候、關燈時間等,還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等社會規范。
為了讓孩子懂規矩并一直遵守規矩,父母要經過認真討論,定出明確的家規,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家規。另外,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共同定家規也很重要。
●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幸,那就什么都給他買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慮,盡給孩子買東西,容易使孩子失去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而變得什么都想要、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么鬧纏人,不必要的東西不給買。不要給太多的零花錢。讓孩子在定額的零花錢中自己安排、調整怎樣花。
如果真為孩子著想,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更應在孩子身上花費心血,傾注父母之愛。
●如果讓孩子幫著做家務,他將變得很能干
孩子們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遲等傾向,主要因為自我責任感沒有形成。日本的父母太寵愛孩子,好多人沒有受過“自己的事兒自己做”的家教。
在家里定出規矩,讓孩子分擔家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讓孩子從“把用過的東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養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習慣。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里看電視、看錄像、玩電子游戲的話,容易造成與他人、與大自然接觸的體驗不夠,與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缺乏同情心,生與死的現實感薄弱,不能區別現實與假想世界,給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留下陰影。
給孩子創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體驗的機會,并讓其積極參加。定出不多看電視、錄像,不多玩電子游戲的規矩,并使孩子養成遵守這些規矩的習慣。
●給孩子單獨房間的同時,也給他定好規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間里,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干些什么,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也會減少。況且,有的孩子房間甚至會成為犯罪現場。
要使孩子房間對孩子的成長起作用,定出家規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露個面再進自己的房間;孩子的房間不上鎖;孩子帶朋友進自己房間前,先把朋友介紹給父母;父母覺得有必要時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以便把握孩子的實際情況等等。
●孩子并不能正確發出“危險”信號
父母情緒焦躁,對孩子的愛撫、疼愛不夠,以及對孩子過分嬌生慣養和過多干預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常常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例如孩子出現肚子疼、惡心、拉肚子、食欲不振、頭暈眼花、發燒等癥狀,以及吃得過多、失眠、吮指頭、咬指甲等行為。當察覺到這些癥狀、行為后,不要只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還要好好想想這些癥狀、行為是不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僅給孩子貼上“神經過敏”、“任性”、“賴學”之類的標簽了事,要好好觀察孩子,認真聽聽孩子說話,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態很重要。同時,也要與熟悉孩子的醫生好好談談。
●孩子愿意跟怎樣的父母談心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生物。如果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產生的不滿積累太多的話,有時會一下子爆發出來。孩子突然大發脾氣時,連孩子本人和家長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其實,孩子發火、苦惱是有原因的。如父母平時做到仔細聽孩子說話、與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事非常關心等等,孩子便能切實體會到自己被父母愛著。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愛著時,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問題。這樣能避免不必要的沖突,使孩子能接納別人、正視問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