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小學教育中的感性教育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各國小學教育中的感性教育
秘魯——讓孩子親自嘗試
對孩子進行感性教育是秘魯幼兒教育的重點,他們更重視讓孩子親自嘗試。
秘魯的父母認為,讓孩子自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對孩子進行感性教育的基礎。孩子自由的個性就是在獨立自主中培養起來的。
有時間,家長還會帶孩子一起出去旅行。遇到困難,他們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自己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秘魯幼兒園80%以上的教材都與美術教育有關。在一般家庭里,比起其他玩具,更多的也是手工制作時使用的材料。為了使孩子隨手可以畫畫,墻上貼有很多畫畫的紙張,家里到處都有孩子畫畫的工具,他們盡量讓孩子親自嘗試。因此,秘魯孩子對建筑、音樂、美術的認識比其他國家孩子相對早熟些,他們看幅畫,能談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等,能夠說出對畫的感想,這些都得益于父母、老師對他們早期的藝術感性教育。
另外,老師和家長還很重視對孩子創意思想的培養,要求他們把感覺到看到的通過一定的文學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在音樂方面,也盡可能使孩子通過聯想找到感覺。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對藝術的愛,也培養了他們獨有的個性。
法國——感性教育更成熟
法國的幼兒教育長久以來都把重點放在感性教育上,所以他們培養出了眾多的藝術家。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首先是尊重幼兒,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他們把尊重幼兒的人格作為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孩子犯了錯誤,法國父母大都是先問事情的原因,問孩子當時是什么樣的想法,對孩子就像對大人一樣,聽完孩子講的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問形成一個互相信賴的關系。接下來,即使是父母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便對剛過1周歲的孩子,他們也采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
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是感性教育的基礎。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國的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們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間,在自己的空間里自己是自由的。他們怎么裝飾自己的房間,怎么玩兒,都是自己說了算。這是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由和個性。法國的父母們認為,讓孩子們明白自我獨立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這是感性教育的基礎。家長經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過對文化藝術的親身體驗來感受生活。遇到困難的情況,他們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孩子們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自己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使孩子明確自己的想法,父母們不辭辛苦給他們創造更多條件,從而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創意性的感性教育。法國被稱作是熱愛藝術的國家,他們的幼兒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和美術的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
法國的幼兒園還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看到的事物表現出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重視參觀和旅行之后的活動。這樣的原則在文學教育方面也是一樣的,他們讓孩子把所讀到的東西用美術形式畫出來。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的科目中,也盡可能地使孩子們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了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和感受力。
俄羅斯——藝術館“對孩子免費”
在俄羅斯,家庭普遍重視對兒童的藝術興趣與愛好的培養,并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讓兒童從小就接受藝術的熏陶。
在周末或節假日,俄羅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劇院,在那里經常能看到年輕的父母拖兒帶女,興致勃勃前來觀賞,而且每個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潔,有的孩子還手握束鮮花,那是家長準備讓孩子在演出結束之后送給自己喜歡的演員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結束后,觀眾并不是匆匆離去,他們還陶醉在優美的藝術境界中,而演員謝幕、小觀眾獻花有時竟持續半個小時。孩子在大庭廣眾下,手捧鮮花走上舞臺,絲毫沒有羞怯扭捏之態。
音樂廳同樣是俄羅斯人帶孩子經常光顧的地方,那里經常演奏俄羅斯及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曲。孩子們聽音樂時聚精會神,肅靜莊嚴,儼然一個成年聽眾。那種認真的神態,使人覺得他們一點也不是在湊熱鬧,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賞。他們發出掌聲,并不代表單純的模仿,而意味著發自內心的喜悅。不管他們能聽懂多少(那遠不是最主要的),至少他們的投入是真誠的。他們聽音樂會時的自制力正是來自這種投入,而投人則是平常循循善誘與滲透熏陶的結果。
還有個不會被忘記的地方,那就是藝術博物館。逛藝術博物館是俄羅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館的藝術品前,你經常會看到年輕父母俯身給孩子指點、講解,而各個博物館對小觀眾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