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五花八門的作業:做飯擁抱玩吉他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五花八門的作業:做飯擁抱玩吉他
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當好節能小達人”、“我心中喜愛的校服”、“走出家門看世界”、“看原版動畫片學配音”、“記錄日平均PM2.5數值”、“你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嗎”、“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起彈鋼琴”……日前,64道另類“作業題”在同濟大學的展示中當選為“中國好作業”。
這項從5月啟動的“中國好作業”項目是由上海教育新聞網和《上海中學生報》發起。社會各界發來的近百道“中國好作業”,讓主辦方始料未及。出題者中有政府官員、教育家、院士、學者、特級校長、一線教育工作者,也有勞模、作家、畫家、舞蹈家、律師、世界冠軍等等。
在這次入圍的“中國好作業”中,有同學是這樣完成的:每天登錄環保和氣象部門網站,記錄PM2.5和臭氧數值,并運用Excel工具制作表格和曲線,總結這兩種主要污染物的變化規律。在作業報告中,分析風向對城市PM2.5濃度的影響,發現東南風影響最有利,西南風影響則最無助。作業者說:從這道作業過程中學會了怎樣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堅持不懈,并收獲成果的快樂。
當作業離開書桌,脫離了傳統的單一模式,融為社會行為的時候,是不是也將成為學生“學會提問”的開始?縱觀世界各地學生的作業形式,又會有哪些另類的思路給我們啟發?
澳大利亞——制作各國美食和巨幅海報
新華社駐澳大利亞記者徐海靜觀察介紹說,在澳大利亞,一個即將小學畢業的學生,可以把一個氣候變化的大題目做得與實際密切相關。
澳大利亞七年級的學生,相當于咱們的小學六年級或初一,有一個作業的完成包含了學生學習的幾乎所有科目,一個小朋友在七年級選了一個關于氣候變化的題目,比如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還要放全澳大利亞或全世界的范圍內比較。另外,孩子們還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詮釋這個主題,比如設計一個插畫,甚至拍一個小電影或創作一首歌曲。
此外,澳大利亞一些無法被歸入學校教學科目的領域,也往往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有所涉獵。
學校給出一個“國際日”主題,每個班級可以選擇一個國家來詮釋,帶全班同學來尋找這個國家最有代表性的食物,還要求一種是咸味食物,一種是甜味食物,然后做出這種食物來。
到國際日這一天,同學們可以把自己做好的食物拿去賣,收入用于慈善活動,每個人還要準備一些關于這個國家的小知識,每人做一張小海報。另外,一起合作做一個長達4米的大海報,自己創作、自己畫,突出國家的特色。
美國——歷史作業交音樂答卷
美國高中生陳歐文把音樂和歷史作業一次完成,他當時十四、五歲,在美國讀11年級。因為吉他玩得很棒,有一次為了完成一節美國歷史作業,他決定用音樂的形式來展現,于是花了幾天的功夫,背景音樂4種樂器分幾次演奏然后合成,邀請朋友SAM來獻唱,把原來的《YOUFOUNDME》重新填詞,改編成了講述美國獨立戰爭的音樂作品。結果據說老師慷慨地打了A+的分數。
日本——刷牙、養花、擁抱父母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在日本,農場干農活、參觀工廠、做義工,都可能成為學生另類作業的完成依據。
日本教育最重視的是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從小學開始,留的作業就五花八門,比如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每天早晚刷牙后要填寫刷牙表交給老師,培養觀察和熱愛生命的有養花作業,培養自我學習能力的有讀書感想和自己的查閱資料完成小論文的作業,培養親情和與人相處的,有每天和父母擁抱或者幫助做家務的作業。
到了春假、暑假很多學校都會留自主研究的作業,讓孩子們自己從生活中發現有趣的課題,自己去圖書館、網絡或訪問相關機構寫小研究報告。孩子們都希望找到好的題目,平時就會很留心一些有趣的事情,假期里在圖書館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在查閱資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