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外的教育方法導入中國的基礎教育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把國外的教育方法導入中國的基礎教育
主持人于彩虹:先問一下文院長這邊,這次剛才聽尚院長介紹了,說也是經過幾次,應該算是經過一些周折吧,然后才有了今天這個戰略協議的簽署,接下來有哪些方面會開展一些合作?還有剛才我也問了關于第三課堂,你覺得第三課堂在中國是否會興起?
文東茅:第一個我覺得不是周折吧,是加強了解,這是個了解的過程,開始不了解會產生偏見,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我們搞教育的人會對課特別有偏見,因為覺得我們是正規部隊,然后就應該把這個東西給壟斷了,我們教好了以后其他人就不要插手了,就不要干擾我們搞教育了,就這樣一種想法。其實確實現在公立學校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其他來彌補,我覺得一定意義上講課外培訓市場之所以這么興旺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當然,它也會帶來好多問題,比如增加學生負擔等等,但是我覺得這個恰恰是我們在共同探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張總一直強調學習力,強調怎么樣減輕學生的負擔,怎么樣更好的因材施教,這些理念非常好,所以我想這個和一般的那種一對一課外不惜簡單的應試還不太一樣。
將來的合作我覺得最主要合作我覺得還是線上和線下結合,至于怎么樣做家教一對一不是我們研究的內容,我們就想研究比如說通過在中國建立一個比較大的這樣一種,現在做網上視頻的很多,網上題庫的也很多,但怎么樣幫助學生利用這些視頻、利用這些題庫來進行學習,包括幫助老師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教學的這方面人非常少,而且他們也沒有這種力量,也沒有這種興趣。如果能有這樣一種機構能夠把老師也做到教師培訓,通過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能夠找到他最好的資源在什么地方。包括我們將來建立一些網站系統,對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幫助他找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幫助每個學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教育資源,那么通過這種方式來對他的學習進行幫助,然后進行評估,在必要的時候再對他進行指導,這才是我們共同要做的事情。在技術上,因為我們這邊教育技術團隊力量還是蠻強的,老師包括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相應的能力。我覺得這個也是一步步摸索做吧,我們確實在摸索中間做,因為這個事情以前大家都沒做過,我覺得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業是有意義的,然后也代表一種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在探索。
至于你說的第三課堂,我覺得這個概念我其實也很少聽到,但這種理念是早就有的,其實就是一種叫“泛在學習”的理念,就是終生學習、泛在學習、到處都存在的學習這種理念,這個東西早就有的。原來課堂就限于45分鐘第一課堂,校外活動、講座都在校園里面的這些活動屬于第二課堂。將來可能隨時都有課堂,比如可汗學院提供的課,MOOC提供的課,它都不是在教室里面上的,它真的可能在公交車、在地鐵上、在休息時候、在家里,都可以看,那么這個課堂空間的概念它是泛在的,到處都在。那么學習的內容也應該是可能更個性化,更加切合個人需要的。然后教育的提供者可能也是更加廣泛的,就是不僅僅來自于自己所在的學校,可能來自于其他學校甚至于國外。那么這種理念技術上已經可以解決了,如果你們通過這種渠道把這個理念傳播出去的話,一定是會讓教育發生很大的變化,它能夠彌補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把足,可能產生更高效的、個性化的、無所不在的學習。
張熙:我覺得剛剛文院長講的很對,說白了為什么有第三課堂存在?最主要的是創新的力量在這里面。因為第二課堂里面因為全世界各國都一樣,基礎教育因為涉及未成年人的這些教育,其實它的管制這也是沒辦法,因為避免出亂子,所以它就向新技術的擁抱和創新的步伐里面相對慢一點,因為它走得穩嘛。而對于很多家長和學生來講他們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他們希望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有更好的做法獲取這些知識,那么創新的動力在這后面就導致第三課堂的出現。包括文院長講的可汗學院或者以后新技術的變化,在手機上直接進行學習,這都是超越傳統課堂的。你在上課的過程中允許你在手機上學習嗎?那肯定是課堂之外的世界,這是創新的力量和人本身有一種往前的動力,他都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或者更好的東西,推動你第三課堂的出現。
主持人于彩虹:說得我都感覺特別期待。我想問一下張總這邊,因為之前我們有過接觸,知道您有一個身份是北大的學子,還有一個身份是哈佛的學子,就是這種中西文化的碰撞,您能結合您的經歷講一下如何把國外的學習方法能夠導入到中國這種基礎教育里?
張熙:這應該是兩個,第一點我們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因為中式教育比較強調基礎知識,所以你看最近的pisa考試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話題了,“中國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基礎教育”,有一幫老外說“如果上海沒有那么嚴重霧霾,我會考慮把孩子送到上海去”,看來基礎教育不錯啊,我有一些ABC的朋友在上海,他們說看到上海基礎教育不錯,特意從國際教育轉到公立學校里面去,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但西學里有一些特點是我什么?從蘇格拉底開始就強調啟發式的,真實的哈佛案例教學是蘇格拉底這種問答式教學方式的一種延伸,不給你答,重在啟發你的思維,鍛煉激蕩你的腦力。所以我們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說我們不要忘記中學里面好的東西,基礎知識很扎實。但是怎么能夠把這種啟發性的東西用在里面,所以中西其實實現一個好的結合,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但怎么樣在這兩個之中產生一個好的平衡。幾年前有美國朋友跑到中國來說“我們能不能加入你這個?你這個東西在我們美國也很新鮮”,就是我們所做的這些東西美國人也覺得很有創新性。我們現在很多商業模式都是中國抄襲美國,沒有聽說過美國抄襲中國,而現在我們的商業模式美國人說“我們覺得你這個不錯,我們想抄襲你的”,然后我算了算賬以后覺得這個不是很合算,他在美國開那么一個學校,一年比如交給我這么幾萬美金,我飛機票來來去去估計也就去掉了,我想這個還不是很合算,你們要干你們就自己干,但我們現在著力把中國這邊做好,這是一個,就是中西的一個結合。
第二點,因為我們打破了傳統的框框,你看我的背景,我也不是做老師出身,做老師出身的人能做的都已經做了,現在我們是倒推過來,因為我重新再想自己做學生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因為我做學生的時候,今天儀式開始之前我還跟文院長有一些溝通,我說基礎教育領域我在想,第一,因為真正最成功的學生都是自學能力很強的學生,天分一部分是體現在可能記憶力很強,另一方面,我們調查發現普遍最優秀的學生還有什么特點?他會花時間尋找合適自己的方法,先找方法,然后他更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有好爹好媽或者壞爹壞媽,你的時間是一樣的,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
我當時自己做學生的時候說自己有什么特點?我肯定不是班上讀書最厲害的學生,能排上中游就不錯了。我那些同學有幾個高考考了好幾次,四次都考不上,每天讀書讀到兩點,還天天跑過來跟我父親抱怨,說:怎么搞的,你們家的誰誰誰天天都去踢球,我看他每天過得都很爽的,為什么他就這樣,你看我真是天道不酬勤,我這么刻苦怎么還讀不過他。所以讀書是講究方法跟技巧的,我這樣一想,再一想現在,我現在很多工作當中的方法、技巧和我管理的習慣。我現在我沒有秘書,我不用秘書,我自己可以管理我們時間,我們六七千號人的企業事情也很多,但是我自己可以管理我的時間,我還覺得綽綽有余,每周可以擠時間去鍛煉一下身體。
就是我管理時間的方法和技巧和工作之中找方法、找技巧的習慣是中小學就形成了,所以我們要重新把這個灌輸給學生,讓他知道讀書并不一定是要最累,但一定要知道怎么尋找合適自己的方法技巧和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好,勞逸結合是最好的學習。一個人比比爾·蓋茨更刻苦就一定成為比爾·蓋茨嗎?刻苦的人多了去了。會不會動腦筋想辦法是最主要的。你看我們企業家也是這樣,萬科是不是做得很好?王石他天天爬山,馬云去修道,這些企業都做得不錯啊,但是他不見得表面上看起來有多刻苦,但是是不是別人都是很知道怎么想方法、動腦筋,其實這就是學習力的體現。家長很急功近利,說要學習成績,你要那我們可以把這個給你,但我們是專業教育工作者,而且我們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夢想不只是這樣,我們真正的夢想是提升學生的自信和學習力。
我們內部就講一句話,“這個孩子就算一輩子考不上大學,不代表他不會成功”。美國富蘭克林他沒讀過什么書的,不代表別人不能成功啊。但是他如果沒有了自信心,這個人是永遠不會成功。比爾·蓋茨從哈佛輟學的時候可以說充滿了自信,他有悲傷的從哈佛被開除了嗎?因為違反效果。所以我們很注重這點,我們從學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教學應該怎么做,因為你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老師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成才,不是讓自己成才。所以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學生,從學生的教度,我們的教學原則也是講“以學為主,以教為輔”,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體,重新再看老師該做什么工作,我們叫做“讓老師走下神壇”
哈佛商學院那個案例教學法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其實老師的壓力也很大,但整個課堂上你可以看到80%-90%的時間是學生在說,這跟蘇格拉底啟發式或者問答式的這個是一脈相承的。孔子也沒寫過什么書,論語說白了也是他問答的記載。其實中西方的教育名家有很多本質上相似的。而且孔子干的在那個時代也叫家教私塾,也沒有經過官方許可的。
主持人于彩虹:剛才張總提到現在簡單的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身心健康,可是目前社會上不能說全部吧,但至少有很多高分低能,或者是可能能力很強,但是學習當時不是特別好,這種情況出現。兩位是教育資深的專家,對教育這種現象你們怎么看待的?
文東茅:其實我一直對“高分低能”這個詞不是特別贊成,真正高分的學生不會太低能,就是他至少在學習能力方面不會太低能。我經常打個比方說,高分的學生他有點像田徑比賽十項全能的冠軍,他是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如果真的有差池的話他是考不好的。包括現在北京中考也考體育,高分的學生體育那一科也是應該很好的,但是真正“高分低能”那種在某一科特別高,其他方面特別偏科,然后整個動手能力或者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差的這種情況是極少的。極少存在可能還有先天的不足什么的,這個不能苛求人家。正常人來說,他如果成績好分數高的話能力一般還是不錯的。
那么現在問題在什么地方?我覺得問題在于它這種方式并沒有真正激發人的特長、潛力,就是說每個人都去變十項全能那就出不了劉翔了,出不了鮑威爾了,出不了博爾特了,那更不用說籃球運動員、足球運動員,出不了了,都是搞十項全能了,所以他沒有個性,潛力得不到發揮,這是我們教育的問題所在。所以我想我們不是一味的說現在有問題,一般來說十項全能的冠軍也是很強的,他強在什么?他各方面的,他要上手做個什么事都還可以,但是他就是成不了拔尖的人才。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教育可能問題在這。
張熙:我覺得文院長剛才講得很有道理,我講三點:
第一點,我完全贊同文院長剛才說的,“高分低能”其實只是個別現象,但因為個別現象,高分竟然還會低能?所以就變成了個新聞現象。就好像北大稍微有點新聞、清華稍微有點新聞就頭版,其實很少的,什么“狗熊硫酸”這個那個的,“北大有人去殺豬”,這種事情都很少,所以就會被爆出來。像主席清華的,總理北大的。那按這么來講應該沒讀過大學的創新力最強了,對吧?最好文盲是最好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就整體它的概率更高,高分里面高能力的概率更高,但不能說它百分百,因為他高分嘛,大家都給予很大的希望。稍微有那么一兩個不好,大家說“哎喲,好像高分低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也是贊同文院長講的,就是我們現在太想要孩子是全面發展。我們都說要減少學科方面的壓力,好了,現在體育要求一定要達到多少分,體育考試成績又成了中考的評分或者什么評分,那你是不是增加了新的壓力?這個孩子就是個數學天才或者就是個物理天才,像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跑得過劉翔嗎?你說是不是這樣?現在要求十項全能,語文好、數學好,什么都要好,體育還要好,這就是給孩子增加壓力。
文東茅:這是咱們高考的體制決定的,高考體制是總分決定制,總分有一個科不行它就會掉下來,就達不到高分。但是有一科再強,拿了滿分,別人考140,你考了150,多10分沒有用,所以別人不會追求那個150分,會追求把100分變成130,這樣的,所以說它會補短,它不會揚長。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變成平均的發展,每科都很強。現在高考趨勢是減少科目,增加選考科目,這個方向是對的,選考科目可能權重還要加大,根據不同學校的要求,也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
張熙:給學生一個能發揮特長的機會。另外一個剛剛也講了,不要一考定終生,因為不一定這個最好,但不代表你別的方面不能改變,當然這是社會的問題了,不光是說你選拔人才的機制,還包括社會自己的引導問題,所以這是個大的問題,需要時間來改變。
第三點,很重要的是在于對于學生自己本身為什么說高分低能?可能也跟他自己的期待有關系。他高分,能力也不錯,但是他可能感覺自己的選擇達不到他想要的那一個。那這樣大家一弄,哎喲,他期待值又很高,他如果沒有那個意愿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做得不那么好,那別人會覺得這個人能力可能不行,這是可能另外出現的情況。
主持人于彩虹:我剛才看到帶子里面有一個藍色的本,剛剛尚院長這邊也拿起來看了,就是這個。然后它在背面寫了“學習力”,據我了解精銳一直強調學習力這個理念,我想問一下您這邊,就是精銳在學習力這方面我聽說有很大的投入,您是怎么一個想法呢?同時我也想請兩位就這個學習力進行一個解讀。
張熙:對學習力我們是這么來講的,其實這是一個終生學習的概念,人這一生其實都在學習。文院長今天也很成功,剛剛講他是北大最年輕原來的副院長、院長,他現在也還在學習,北大教育學院也希望不只在中國成功,可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成為一個很成功的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起指導作用,所以他在學習,我也在學習,我現在企業做了5年之后可能做得還行,但是不是我能成為一個更成功的教育企業家,對基礎教育起更大的幫助?那我也要學習,尚院長也在學習,所以學習是貫穿終身的。
學習力我們分解開來叫做學習的動力、能力和毅力,而在這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的動力,因為如果沒有意愿去做這個事情別人是做不好的,人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有時候超出一個人的想象力,就是他沒有興趣,做這個事情是很難的。包括我們跟教育學院這次合作,我們也是想更細致去研究學生,包括特別強調線上這一塊的應用,因為你看那些孩子,孩子比我們成年人應用新技術的意愿強得多得多,能不能讓他打游戲的時間讓他學會一些別的東西。
我們這里在學習力這塊,包括跟教育學院合作,包括我們自己,我們投入很多,舉例來說,其中很重要一點我們在學習動力,包括線上線下,我們講的其中有一點,他們包括去調研也是,我今天就這么來說,如果讓那些學生選擇到我們這還是在公立學校待,99%都會選擇來我們這,因為我們最基本的一點,任何一個學生來我們這永遠都不批評他,我們學習會對嚴格要求,但是我們會鼓勵他,叫“亦師亦友”,讓他感覺到學習不是說那么枯燥,不是說那么讓他感覺失去信心的一個事情,而是他會不斷的被人艮。然后我們自己內部會幫他學習力獎學金,我們自己內部有,你看教育學院也有。一般傳統上比如在第二課堂里面獎學金會頒發給誰?都是成績最優秀的,最好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而我們這里看到的是什么?原來是不是最優秀你在第二課堂已經得到激勵了,,我們這里最看重的是你來這里取得的進步。你原來假設是最后一名,來到我們這以后變成倒數第十名,但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十名,我們也會把這個獎學金頒發給你,因為我們看到你在學習力方面取得很多突破。
所以我們有時候自己看到在頒獎儀式上很多孩子是很感動的,他這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得過任何獎,今天有這么一個機構肯定他說你付出了能力,我們看到你在取得進步,對媽媽和孩子的心理觸動是很強的,我們要要讓這個孩子重煥發信心和對未來的一個憧憬,就算他最終考不上最好的大學,那又怎么樣呢?不代表這個人不會成功。他有可能像剛剛文院長講的,他有可能在讀書這條路上不見得最強,我數學不是最強,那其他方面不可以嗎?但你又不能讓他輟學離開這種基礎教育體系對吧?這畢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基本義務,我們要讓他一定程度上恢復他的信心。
另外,我們在新技術采用方面也做了很多的變化,包括我們手機的應用,我們現在馬上要上線一個新的手機體系,比如說就讓孩子拿出打游戲的熱情,他上去一看,我現在學習力沖學指數又上升了,打游戲不是血飽不飽滿嘛,他一看,覺得自己又有進步了。因為說白了,人類社會,包括運動員劉翔跑步、喬丹打球其實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是他為什么能堅持做到極致?在于他不斷的受到肯定。人都需要被肯定,所以我們要看到他不斷的取得進步,得到肯定,然后我們會有些獎勵給到他。
教學方面我們非常強調老師叫做什么?“幽默課堂”,“幽默課堂”是什么?老師選拔的確時候我們強調要有幽默感,進來時候我們先發本笑話集給你,就進來先發本笑話集給你回去好好讀讀,他說“我做老師看什么笑話?”你做老師就應該會溝通,這個社會壓力都很大,你有點幽默感對你對學生都好,說白了對你找對象也有好處啊。他們就有人反對,我說你想幽默的人是不是找老公也好找,找老婆也好找,誰不喜歡幽默的人呢,你會讓你身邊的人更輕松。所以我們會做很多這些相關的投入。
文東茅:這個概念是張總一直強調的,其實我也沒有系統研究過。但既然叫學習力,我想它總有是一個“力”的概念,這個力的概念比如他有動力、有爆發力、有耐力,這樣一個東西其實在學習中間我們都可以引用這個概念。每個人的動力強不強,有沒有爆發力,爆發力是讓你突擊干個什么事情的時候能不能干好,持久力、耐力就是你能不能一輩子持續學習,這都是力的一種直觀的體現。
而這種力其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你的遺傳,有的人可能就在某方面學習能力很強,有的人可能在某方面學習能力很弱,但是你非得要用他的短處不發揮他的長處,那就出問題了。現在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比如“多元治理”的概念,“多元治理”就是我們把他長的方面發揮出來,短的方面如果有可能的話彌補到一定的程度,但不要去揚這個短。再一個,要與學習技巧有關系,因為學習能力的使用,你不去培養、不去訓練,他這個能力發揮不出來的,包括劉翔天賦可能很好,但如果沒有教練去訓練他,他也是不能充分發揮這個能力。第三個,還需要去激勵他,就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激勵、去引導,讓他的能力持續得到貫徹,持續能夠得到體現,這樣的話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能夠越來越強或者能夠持續,這個人才能讓自己的潛力能夠充分的發揮,這不就是人的價值追求么。讓自己的才能、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為社會做最大的貢獻,這就是教育的追求,也是人生價值的追求。我想這是我對張總的一個解讀。
張熙:補充一下,我們對老師我們的產品叫UPC,我們定義我們的老師是教練,教練跟傳統意義上老師最大的差別是,我希望我們的老師為什么像教練?調動這個學生的潛能,其實我們更加希望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人這終其一生不是說只有20%-30%的潛能被釋放出來,我們希望老師把自己不作為主體,把學生作為主體的目的是把他的潛能調動出來,自信心出來,潛能出來。
文東茅:發現他的潛能。
張熙:對。
文東茅:調動出來。
張熙:教練不一定是最好的球員,但能讓球員最好的潛能或者一般的求援的潛能發揮出來。
主持人于彩虹:今天先這樣,非常感謝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