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辨
來源:查字典辯論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陳亮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他一生坎坷,學無師承。其思想屬于浙學中的永康學派,對明清之際的黃宗羲、全祖望等人有一定的影響。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陳亮與朱熹的辯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熹與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辨
朱熹在理學上,不僅與陸學有過爭論,而且還同浙東事功派的陳亮有過辯論。朱熹與陳亮辯論的性質,是屬于理學與功利之學的爭論,不同于朱、陸之間在理學內部的分歧。
朱熹與陳亮的爭論,從孝宗淳熙九年(1182)開始,至光宗紹熙四年(1193)結束,前后長達卜一年。他們主要采用通信的方式來展汗這場辯論,其結果足互相術能折服。
朱熹與陳亮的爭論,基本上是圍繞著王霸、義利的問題展開溝,而爭論的出發點是道。他們都承認有一個通貫古今的道存在著,但對道的理解卻不一。朱熹認為道是超乎自然與社會之上的一種先驗的道德。因為堯舜三王有義理之心,故它行于三代是為王道。而漢祖唐宋是利欲之心,所以它行于漢唐則為霸道。由于三代的王道是內本天理,外行仁施,而漢唐的霸道卻從內到外都是人欲和私意,故義利不兩立,應祟義細利。陳亮認為道不是神秘的先驗的精神,而是與事物和人生日用不可分,具有自然的普遍性,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漢祖唐宗的救民的功業,與行王道的三代無異。同時,王道之治正是通過霸道之業來實現的,即王中雜霸,霸本子王,王霸并用。正因為王霸并用,故義要體現在利上,利也是義,義利雙行。而這個利,并不是無節制的一己私利,而是泛指生民之利。
在這場論辯中,朱烹強調的是道德修養的功夫,陳亮著重的是功利事業的本領。在理學與功利之學這兩種思想的背后,反映著不同的社會政治觀點。朱烹與陳亮的爭論,從當時抗金圖強的時代背景來看,有它的社會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