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查字典網 班主任網
當前位置查字典 > 班主任網 > 德育 > 素質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研究

素質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研究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樹立德育為首的思想。實事求是地說,很多學校對德育工作還是很重視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著德育實效性不強的問題。究其原因,德育途徑方法陳舊過時、缺乏創新、效率低下應該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為學校德育工作最基礎的班主任工作隨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適應新形勢對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嚴重影響了學校德育工作地有效開展。基于此,筆者于2003年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之子課題“中小學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課題已通過鑒定。現結合研究成果,對課題研究相關情況做一闡述。希望引起開展該項活動人員的關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動課的水平。

  一、論證:德育活動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線的班主任,肩負著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任。但是,卻長期處于缺乏重視、缺乏引領、缺乏指導狀態,班主任工作盲目隨意,費力不小,效果寥寥。這種困境不禁引得一些關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員地追問,班主任工作的側重點應該在哪里?如何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實際效果?

  (一)對傳統德育之反思

  對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低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既有傳統德育目標與內容設置編排上脫離學生、脫離實際的問題,更有德育途徑與方法陳舊過時、缺乏創新的原因。

  傳統德育忽視了德育源自生活與實踐的原則。德育來源于生活,又必然回歸生活,學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中才能得到親身體驗,達到知行統一的境界。傳統德育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忽視學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視作為獨立個體,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個別差異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現在德育的目標和內容的設置編排上,在途徑和方法的確定選擇上,既不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也不關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的過程成了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觀眾和聽眾的角色。在預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組織方式、活動程度等具體要求下,學生被動地進行著一種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機械表演。這種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與現實之間的懸殊差距。

  因此,傳統德育忽視德育的實踐性特質導致了德育的僵化與機械教條,也就必然成為班主任工作途徑與方法因循守舊實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德育活動課是班主任踐行德育實踐性理論的重要途徑

  在當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關于道德認知與發展及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很多學者都提出了頗有價值的觀點。其中,20世紀60年代,西方道德認知學派創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爾伯格利用道德兩難問題把學生置于真情實景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和決策,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討論,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作為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并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層次。其基本價值就是向我們論證了主體的參與和自主活動是道德發展的前提。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發展。換言之,活動是德育的生命。沒有了活動,便沒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道德的實踐本質決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征。“德育回歸基礎、回歸生活與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科爾伯格構建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認識到,德育過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統一的過程,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們要增強德育的實效,必須加強德育的實踐與活動環節的訓練。毫無疑問,建設德育活動課是班主任加強德育實踐與活動環節的重要途徑。

  德育活動課通過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真實的道德情景和道德沖突,通過學生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規范以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對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斷能力,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自覺的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觀念和品行,使學生在未來遇到相似的情景時受到類似情景的觸發而引起道德行為動機。德育活動課注重弘揚人的主體性,挖掘和引發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從學生興趣出發,從學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發,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進行獨立思考和選擇的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動中不斷強化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促進自身品德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體現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活動課的界定及意義

  德育活動課是學校教育者為了促進學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計劃、有目的精心設計的、在班主任主導下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道德實踐活動,是通過道德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德育活動課與傳統的主題班(隊)會也是有區別的。主題班(隊)會大多是根據班級需要,班主任針對班級當前出現的不良問題或現象為糾偏正錯教育學生而開展的一種活動,它具有“應急性”特點。因為是“會”,它遠不如“課”環節齊全、結構緊密、條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認為德育活動課是教育目的更明確、教育手段更靈活、教育方法更科學、教育效果更明顯、組織形式更嚴謹的主題班隊會。由此,德育活動課具有計劃性、教育性、創生性、實踐性等特點。

  積極開展德育活動課對于現階段創新德育途徑與方法,增強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有重要意義。德育活動課是學校活動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活動課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它有著學科課程無法實現的功能,與德育學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補性,從德育實踐的角度更應當加強德育活動課程的建設。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思考探究、體驗感悟能夠有效地解決圍繞在學生身邊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因此,無論從育人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著想,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系統規范的開展德育活動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發展。建立學生主體參與的德育活動方式是增強學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關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煥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學生真正做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這正是現代德育的觀點。

  二、寫實: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有效探索

  長期以來,筆者及課題組不僅對德育活動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對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了有效的總結與提升,而且還成功組織了兩屆全市德育工作研討會(都有德育活動課的展示活動)和兩屆全市德育活動精品課比賽,對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扎實的宣傳與推廣。因此筆者認為,一個成功的德育活動課應該主題鮮明,活動針對性強,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有吸引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事實上,成功的德育活動課首先是實效性很強的活動課。關于中小學德育活動課實效性的研究與探索,我們課題組主要從德育活動課的選題、設計、實施、模式及評價原則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

  (一)德育活動課主題的選擇與確立

  首先,德育活動課的主題要根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計劃,聯系班級工作實際來確定。其次,德育活動課主題的選擇,活動的設計,都應按中學生德育大綱的要求來確立或延伸。要避免隨意性,要注意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

  德育活動主題的選擇一般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從德育內容方面選擇主題

  一般認為,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四者在德育內容結構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礎,法紀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導。根據德育內容及其各自地位,結合當前黨和國家關于德育建設頒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領導人發表的重要講話,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4年2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8號文件),以及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講話等,有目的有重點的確定德育活動主題。我們只要定一個角度,通過精心組織和策劃就能設計和組織起很有現實教育意義的活動課。筆者主持的課題組根據德育內容首先確定了親情、愛心、誠信、合作、理想、成功與環保等德育活動課題,胡錦濤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講話發表后,又增加了勤儉節約、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等幾個課題。通過開展以上述課題為內容的德育活動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培養學生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等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戰勝成長道路上的挫折。

  2.從重大節日、紀念日方面選擇主題

  一年中有很多節日、紀念日,這些節日、紀念日的設定,本意正在于用節日、紀念日的形式,引起大家的關注,并由此弘揚這種社會文化和歷史價值中所蘊涵的道德精神。從這些節日、紀念日中提取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既可當作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一種手段,又是集體主義觀點、勞動觀點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教育的取之不竭的生動教材。

  (二)德育活動課設計與準備

  科學選題之后,進入德育活動課設計與準備階段。德育活動課的設計、準備工作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

  1.設計

  設計時,要注意把握好“三性”,即目標的針對性、指向的適切性、過程的隱蔽性等大的原則和方向。當教學目標確定之后,在具體操作層面,如何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無疑是設計的核心部分。

  (1)確定教學內容

  由于德育活動課不像其他文化課一樣有較為固定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按照教學目標,根據“近”、“小”、“實”、“親”四原則,本著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從大量的紛繁復雜的素材或活動中遴選出可供使用的教學內容。這里包括材料(或活動)的遴選和對其使用的問題。其中,“選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

  在德育活動課的材料篩選中,要堅持“近”、“小”、“實”、“親”四原則。“近”,就是材料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小”,就是材料要從小事著眼,從小處入手;“實”,就是材料要真實可信,不能胡編亂造;“親”,就是材料要親切感人,可親可信。

  筆者通過德育活動課觀摩發現,“近、小、實、親”四原則體現好的,就能呈現給學生親切感人的故事或活動,打動學生的心扉,就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則收效寥寥。比如,我市實驗小學燕全欣老師曾在2006年山東省創新教育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成功執教了一節德育活動示范課——《爸爸媽媽的愛》,課堂材料的選取就體現了這一思想(見設計思路圖“材料”欄)。同時,這堂課在全部示范課中也是被評為最成功的。

  (2)組織教學內容

  內容確定之后,如何合理的組織?這里就有個順序和思路的問題。

  按照“近小實親”原則篩選出的材料或活動,根據什么順序貫穿呢(縱向的問題)?對具體的材料或活動,按照什么思路引導學生理解、分析以至于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呢(橫向的問題)?筆者帶領課題組多次深入課堂,通過研究與實驗發現,材料或活動的組織順序(縱向的問題)按“近→遠”、“一般→個別”最為恰當;對具體的材料或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分析以至于內化為個人的意志外化為個人實際行動的總體思路(橫向的問題)以“體驗→感悟→落實”為主線最為合適。這樣才能符合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較好地解決“過程的隱蔽性”這一問題,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諧統一,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其中,體驗是基礎,感悟是關鍵,落實是目的。教師在具體備課時,應通過設置情景或活動讓學生進行充分體驗,通過學生體驗催生感悟,再在學生深刻感悟的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解決發生在身邊的實際問題或困惑。對德育活動課課堂設計這一有效探索也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專家的認可與好評。

  上面所提到的《爸爸媽媽的愛》設計意圖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思想,材料組織順序“近→遠”、“一般→個別”,活動過程貫穿了“體驗→感悟→落實”這一主線。通過設置親情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父母的愛(體驗階段),然后喚起學生傾訴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悟階段),最后學生情不自禁發自肺腑地喊出怎樣回報父母的愛(落實階段),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確實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隱蔽性”教育效果。根據課堂實錄現把主要設計思路及內容梳理如下:(請點擊以下文件附件瀏覽:

  點擊瀏覽該文件)

  2.準備

  德育活動課方案設計好之后,便進入準備階段,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細致,越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準備工作分思想和物質準備兩方面。思想準備主要是要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德育活動的各項準備工作中,如有關活動內容的準備,包括詩歌朗誦、相聲、小品的編寫、歌曲的選定等等。物質準備主要指活動所需物品的準備,如場地材料布置、版面設計,有舞蹈、小品表演內容,還應準備好服裝道具、樂器和音帶等等。各項準備工作要定時、定人負責督促檢查,一定要做到準備充分、細致到位。

  設計準備、組織指導得當的德育活動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還能充分激發中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增長其智慧與才干。

  (三)德育活動課組織實施

  德育活動課在完成設計和準備過程之后,關鍵就是要把握好組織實施這個環節。活動課的成功與否,也就決定于實施的成功與否。為了保證活動課的正常性實施,保證活動課取得成功,應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1.在上課之前,教師必須再次認真地檢查準備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彌補。如有的教師曾發現拷貝到電腦桌面上的課件突然打不開了,小品道具忘帶了,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及時采取措施緊急處理。

  2.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控制好自身的情緒,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應冷靜處理、沉著應對,牢牢把握好活動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心態,高度負責的精神,帶領學生完成預定設計的活動計劃,把活動組織好。

  3.活動體驗要充分,不要怕耽誤時間,切忌半途而廢;學生的感悟要深刻,教師要因勢利導,要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切忌不深不透;引導學生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要點撥到位,有針對性,切記漫無邊際,夸夸其談。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媽媽的愛》在山東省創新教育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展示實施過程中,針對理解父母異樣的愛的環節時,對待父母讓孩子課外補習、生活學習上嚴格要求(甚至個別家長打罵孩子)問題曾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有的同學認為這樣做家長都是不對的,必須改正,不滿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有的同學認為家長讓孩子進學習班及各方面嚴格要求是為了孩子以后好,嚴“師”出高徒,感激之情表露無遺;三是有的同學認為要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出現誤解時可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理解之情旗幟鮮明。出現這種局面時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既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要消除對家長的誤解,冰釋父(母)子緊張關系,解開學生心中的疙瘩,充分發揮德育活動課的育人功能。這無疑考驗著教師的課堂智慧。下面是該課此環節的課堂實錄:

  師:現在有很多同學都覺得爸爸媽媽跟自己有代溝,不愿意跟他們交流,他們的一些做法我們根本無法理解。你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做過讓你認為不對的事情?

  生1:我媽媽每個星期六都讓我去學書法,星期天又讓我去學英語,周二、周四又讓我學二胡,弄得我都快累死了,真不知道媽媽是怎么想的!

  生2:有時候,我和表妹爭東西,不管誰有理,爸爸媽媽總是訓我。

  生3:我特別喜歡上網,下課后總是背著家長偷偷去打游戲。爸爸發現后不但嚴厲的責罵我,還狠狠地打了我一頓。

  師:同學們,對于這些事情,你們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4:我也參加了很多學習班,可我并不覺得媽媽做的不對。比如,媽媽讓我學英語,我覺得是為我好,現在大家都很重視英語,英語已經成了一門最重要的國際語言。通過參加補習班,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不少,我挺感謝媽媽的。

  生5:其實,爸爸媽媽讓我們參加學習班,他們的初衷是好的,都是為了我們好。但有時候,確實弄得我們很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找父母談談,可以告訴他們喜歡學什么。

  生6:和表妹爭東西爸爸批評你是正確的。第一,爸爸跟你親,才會說你;第二,你是哥哥,原本內就應該讓著表妹,爸爸說你有助于你的成長。

  生7:我覺得孩子上網爸爸打他是對的,是為了讓他記住,給他一個比較深的印象。

  生8:我認為孩子偷著上網打游戲是不對的,但是爸爸不能打人。所以,孩子應該跟他的父親談談,告訴他自己可以改,但請爸爸不要再打自己了。

  ……

  師:孩子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謝謝你們的精彩的發言!(鼓掌)我們要理解父母,正確看待家長的批評。

  孩子們,現在你們懂了嗎?不僅寬容是愛,憐惜是愛,其實嘮叨,甚至責罵也包含了父母的殷殷深情,也是一種愛啊!

  (四)德育活動課的模式

  一般來說,德育活動課大體可分為如下類型(或形式):(1)討論探究式;(2)辯論明理式;(3)情感體驗式;(4)情景模擬式;(5)角色扮演式;(6)演講報告式;(7)審美鑒賞式;(8)文藝表演式;(9)知識競賽式;(10)展示交流式;(11)網上互動式;(12)調查訪談式;(13)參觀考察式;(14)社會實踐式;(15)綜合活動式等。

  但是,對于德育活動課模式進行準確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某一節課很難說它采用哪一種模式進行。因為一堂高質高效的德育活動課需要教師站在不同角度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與學生共同感悟,體驗德育的魅力,享受德育帶來的樂趣,詮釋德育深邃的內涵,以盡可能地增強課堂吸引力與感染力,鑄煉學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諧統一,提高活動課實效。如《爸爸媽媽的愛》一課就采用了討論探究、辯論明理、情感體驗、展示交流、調查訪談、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課堂教育實效不言而喻。

  (五)德育活動課的評價

  這里有兩方面的評價問題,一是教師課后的自我評估與改進提高,二是學校對開展德育活動課情況進行評價。

  第一方面的評價,要求教師講完課之后收集學生或參加活動的來賓反饋的信息。對于一節德育活動課,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對它的教育作用也不要估計過高,因為學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也不可能靠一節或幾節德育活動課而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長期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顯著成效。因此,對一節課應實事求是地評估,肯定成績,找出不足,以便改進提高。

  對于第二方面的評價,要求學校對德育活動課建立扎實有效的評價機制。學校德育處(或政教處)除制定出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德育活動計劃,組織教師編寫出校本德育教材(或材料)之外,更重要的任務即督促班主任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校本活動計劃,并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班主任教師的考核體系,通過獎懲機制來促進和保障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鑒于德育活動課不同于一般學科的特性,也就決定了備好一節德育活動課所付出的精力遠遠大于一般學科,因此在計算課時上建議按一比二計算(即上一節德育活動課相當于上兩節一般文化課)。領導應經常查看教師的備課資料,經常深入課堂聽、評課,并把檢查聽課情況及時地反饋給相關教師,以利于整改。學期終了,政教處(或德育處)根據德育活動課的課時數、備課資料質量、教學效果、學生家長社會的反饋及任課教師的自評,加上平時的領導抽查情況,分別量化,算出考評分,并作為教師考核的一部分,記入業務考核檔案中。做到一學期一公布,表揚和獎勵先進,督促后進教師進行整改,發揮好獎懲激勵作用,真正提高德育活動課的教學實效。

  (六)對德育活動課新理念的探索

  開展德育活動課是德育回歸生活與實踐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我們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德育活動課程的新理念,即德育活動課“三個一”模式:一是落實一個精神,貫穿一條主線。充分落實“生本”精神,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及“近、小、實、親”原則。貫穿“體驗→感悟→落實”這一活動主線。這也為我市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二是構建一個體系。我們重點研究的十幾個課題,如親情、愛心、誠信、榜樣、交友、守紀、合作、科學、理想、成功、環保和節約等,初步建構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校本德育活動課教育體系,并且每個課題都有完整的適合我市實際的校本德育活動教案,以供全市班主任教師參考使用。中央教科所德育專家看了我們展示的這些德育活動課后,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在全國都是先進的”;三是推廣一個模式。“體驗→感悟→落實”這一活動主線,較好地做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因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專家的肯定,為全市德育活動課的開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創新與推廣模式。

  三、延展:德育活動課的課外延伸

  德育活動課的開展有多種形式,既有課內德育活動課,又有課外德育活動課;既有校內德育活動課,又有校外德育活動課。一段時間來,我們主要進行了校內和課內德育活動課堂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應用,并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德育活動課實施與評價體系。課題組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在活動設計上狠下功夫,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活動設計、活動準備、活動組織、活動評價等,增強他們的道德實踐能力。

  當然,在進行校內和課內德育活動課研究與實驗過程中,課題組從來也沒有弱化對校外和課外德育實踐活動課的探索。從上對德育活動課模式的探討可以發現,德育活動課的組織活動形式如演講報告、審美鑒賞、文藝表演、知識競賽、展示交流、網上互動、調查訪談、參觀考察、社會實踐、綜合活動等大多就是在校外或課外開展的。我們知道,有些道德場景在課堂上模擬與還原具有很大的時空局限,處理不好還欠缺真切感。有時在課堂上為了還原某一場景煞費苦心,卻事倍功半,假若我們把它放到真實的生活實踐中,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說,我們的德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主動大膽地把學生帶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中去,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從中培養學生牢固持久的道德素養。

  四、結論:建設德育活動課是增強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僅要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而且更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即不僅要授之以知、曉之以理,而且還要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德育過程是由知、情、意、行諸環節構成的,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通過體驗、感悟、落實而逐漸形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熏陶、意志磨練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本課題研究與實驗證明,德育活動課是把握德育規律性、增強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其中班主任(或輔導員)主持開展的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普通的德育活動,其主題鮮明,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應當形成制度,列入課程表,作為德育活動課的基本形式。

  總之,我們通過開展德育活動課的研究與實驗,教育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思想面貌也發生了很大改觀。德育活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認識、體驗、踐行,把社會和國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規范和要求內化為精神財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結構,能夠自主地解決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德育的實效性在此活動過程中得以凸顯。課題研究前后實驗學生的思想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思想道德覺悟與水平明顯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專家充分肯定,以及領導、教師和家長社會的廣泛好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疏附县| 紫云| 四会市| 辽阳市| 新泰市| 大同市| 上杭县| 宜宾县| 旺苍县| 通渭县| 收藏| 闵行区| 全南县| 临朐县| 高唐县| 巩义市| 济源市| 锡林郭勒盟| 康马县| 临江市| 贺州市| 交城县| 筠连县| 乌鲁木齐市| 彰武县| 墨玉县| 鄯善县| 克拉玛依市| 攀枝花市| 景德镇市| 卢湾区| 奈曼旗| 铜梁县| 张家界市| 剑阁县| 绍兴县| 佛教| 林周县| 翁源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