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倫理學與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分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成為社會生產、管理和服務的主要手段,也使個體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信息選擇性空前的增強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判斷和評價,對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一定的影響。
??一、網絡倫理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網絡的虛擬性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一方面導致青少年群體對網絡的極度迷戀,一段時間不上網便產生無所適從的空虛感,網絡已經成為他們逃避現實與自我滿足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網絡中體驗著一種虛擬情感,以此來擺脫孤獨、郁悶。使自身沉醉于虛擬的滿足中,利用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1]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對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冷漠,對近距離溝通的疏遠,忽視了學習、生活中的親情和友情。
??(二)網絡信息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等特點是極易接受外界的影響并進行模仿。一些網絡游戲大肆渲染暴力氣氛和色情信息,使青少年面對繁多的網絡信息,盲目地接受不良文化的侵入,導致一些青少年耳濡目染后的無法自拔,為了上網玩游戲、看色情信息,或偷拿親友的錢、搶劫路人錢財,或行竊、強奸等做違反法律的事情。擾亂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網絡信息造成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
??互聯網絡的娛樂性、消費性,迫使青少年追求感官刺激,隨心所欲地享受虛擬游戲的設定,追求標新立異的個性化感受,排斥和無視道德義務和理想信念,很少考慮其應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導致青少年精神空虛、貪圖物質享受、不思進取滋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一些青少年有業不就,好逸惡勞,靠父母生活并認為理所當然。
??二、網絡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識缺失。
??部分青少年沒能實現由自律向他律的積極轉換,出現了自律缺失的現象。造成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矛盾性。[2]青少年在進行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并非總是被動的,有其主觀能動的一面。在思維上,他們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和獨立性,但又容易產生片面和偏激,極易懷疑他人,固持己見,甚至產生某些逆反心理;在情感上,他們容易感情沖動,常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興奮、激動,有時又會變得泄氣和絕望,情緒不穩定。
??(二)家庭倫理教育缺位。
??家庭倫理對個人道德人格的塑造、對個人道德心理形成的制約以及對個人道德行為的規范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追求高分數、高名次、高升學率之風盛行,在家庭教育中過分重視智育的現象非常明顯。與此相反,許多家長忽視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的靈魂教育,將道德教育棄置一邊,不聞不問。
??(三)學校倫理教育滯后。
??中學的教育內容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排定座次,導致學校不能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弊端,多數學校偏重于學習成績與升學率,德育教學停留在知識的傳授、灌輸,缺乏創新的時代精神。二是部分教師的素質較差。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尤其是中小學教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倫理價值觀的影響至關重要。近年來,師德問題開始成為很多人討論的焦點,一些教師素質較差,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和德育效果。
??三、從網絡倫理視角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強化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識。
??在網絡世界,個體意志比現實世界有更大的自由度,人們可以自由設置、自由選擇、自由下載不同的內容,這就要求每一個網民要有道德自律意識,否則,不同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人上網,具有不同的行為結果。如何才能培養道德自律意識?一要有明確的道德認知,要區分清楚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這是培養道德自律意識的前提條件。二要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對自己認為道德的行為能夠身體力行,約束自己,這是培養道德自律意識的關鍵。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應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不斷加強青少年個體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