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當今社會,孩子成為家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獨生子女較多,大部分家庭五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生活,致使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心靈不能承受任何的壓力。如何能夠改善這種情況,使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能夠正確的處理自己生活、學習上的問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該很好的進行研究,現將我個人的一些見解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建立通道加強教育
在班中一角,建立“知心信箱”,學生書面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均可投入信箱,然后由班主任做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類活動中,可能大量涉及學生的“隱私”,因此班主任特別要注意堅持為學生保密。同時也可允許學生以書面、不署名的形式提出心理健康問題,以便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作為班主任,我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個別輔導以“煩惱回收站”為名,鼓勵學生傾訴煩惱,發現問題,提供幫助,共同商量解決。在將“回收站”的煩惱整理歸納后,發現:在接受輔導的14名學生中,為學生成績不好擔憂的有4名,占28%,其中2名作業問題比較突出;為處理不好人際交往關系而不安的有7人,占50%,有4人;1人為長得不高而煩惱,占7%;1人為上課管不住自己而煩惱,占7%;1人為無法面對挫折而煩惱。由此可見,學生對情感交流需求較大。他們渴望有朋友,有人來傾聽他們的心聲。這對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一定的參考。
2、通過活動進行自育
平時利用班會活動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體輔導。在活動中,主要由學生自己來主持,班主任只提供一定的指導性建議,也可適時運用各種激勵手段,使學生暢所欲言、互相幫助,解決心理問題。
班會活動的安排如下:(1)向學生匿名簡介一周以來“煩惱回收站”的情況(5分鐘);(2)學生完成“你了解自己嗎?”的下列小測試,不要求署名,并及時告之結果(15分鐘);(3)根據(1)的情況,針對學習、人際交往、情感需求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5分鐘);(4)小游戲,培養學生團體及協作精神,活躍氣氛(5分鐘)。
此外,班主任還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游戲、猜謎、講故事、文體活動等,使學生在班隊活動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等精神,從中有所領悟,受到啟發。當然,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動的開展盡量與其它活動結合起來,不要使活動成為一種新的課業負擔。
3、創設氛圍進行宣傳
如利用黑板報、知識競賽等形式,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心理問題。由于這些形式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強的特點,因此最適宜于各班級運用,不失為一種簡單實用和富有成效的好辦法。
4、家校聯系加強溝通
利用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有益的補充途徑。一般來說,家庭是學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場所。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條件。但不少父母缺乏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或觀念不明確,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藝術。筆者在整理上面提到的測試問卷還發現:家庭對學生的影響足以與學校“分庭抗拒”。因此,班主任應與家長經常溝通,并給家長提供一定的幫助。
另外,我認為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最佳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可以比較系統地進行心理科學知識教學,開展心理保健,進行行為訓練等。這樣,將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到學生中去。
二、關注學生個性特點,積極引導身心健康發展
活躍,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以用行為規范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卻不能鎖住他們的心靈。而心理輔導,卻可以矯治他們不合理的行為,給予學生的是“輕風拂柳,絲絲入懷”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只有多與他們接觸、交流,主動有意接近,運用多種形式不同方法進行談心,然后才能發現他們行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比如在期中、期末復習迎考階段,針對學生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鐵成鋼”的高期望值下產生的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的心理,開展以《學習的苦與樂》為話題的班會心理課,讓學生盡情傾訴學習的“苦”,在交流中體驗學習的“樂”,從而以樂觀心態正確面對學習生活;對依賴性強,缺乏恒心、毅力,產生懶惰心理的學生,開展以《動手又動腦》、《我是“小醫生”》等為主題的班會心理課,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自覺糾正不良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逆反的心理特點,可開展《“兩面人”》、《我是誰》等為主題的班會心理課,對學生進行人格輔導。當發現有共性的問題時,可組織諸如“我有話對你說”、“我的自畫像”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心理輔導的活動中,認真地評價自己,認識別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從而促使他們更好地健康發展。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快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相處時間較多這一條件,在教育教學的自然情境中快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與心理輔導員角色的沖突問題。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個學生違犯校規的事情,常常出于維護班級名譽,給以較嚴厲的批評,但這樣可能忽視心理問題的疏導。其實角色沖突的矛盾隱含著角色互補的統一。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分析出現的問題,傾聽學生的解釋,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效,師生的心靈才會相通。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轉換角色。從權威型的班主任轉換為朋友式的心理輔導員角色,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催化劑。
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工作的有機結合,開拓了德育新領域,體現了德育高質量,這是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關鍵。當然,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項持之以恒才能見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