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的幾點關注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逐漸明白,教師的心底是無私的,因為教師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學生。更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班主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把學生塑造成一個合格的“人”。孩子如果品德不好,根源在家庭、表現在學校、危害在社會。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這一艱巨的任務。由于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征。教育者必須注意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在德育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獨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權利,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把班集體當作他們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之外的培養各種能力的實驗場所。我在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的學習成績很好,有很強的自尊心也很自負,可是也有不少不利于他成長的壞習慣。怎么幫他改掉這些毛病呢?直接找他談話他不會承認,犯了錯誤再批評亡羊補牢,效果不佳。于是,為了教育他以及和他一樣的同學我在班上專門組織召開了一次以“認識習慣”為主題的班會,通過不同活動版塊的開展讓他們受到了不小的教育,逐漸改變了自己。
二、要注重家庭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
家庭擔負著傳授基本的文化知識、培養起碼的道德品質、指導日常行為規范等責任。家庭是學生德育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進行著的。淳厚、樸實、正派的家風能夠使家庭洋溢著和睦、溫馨、慈愛的氣氛,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道德尤其是家庭美德的浸染,比如家長健康的心理、上進的工作精神、積極的生活態度等都能夠使他們得到快樂的心理感受,從而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而且,家長的表率作用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家庭勞動、學習和家人共同活動之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就體現在這樣一種不聲不響的言行之中。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外出,上車遇到老弱病殘、孕婦,主動站起來讓座,并用身體擋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給需要的人,然后裝作下車走遠點等等,這些細小的舉動,都能給孩子以無聲的教育。因此,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我與家長溝通交流最多的話題,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旁敲側擊的叮囑家長要以身作則。
三、要關愛學生,讓愛的陽光溫暖他們。
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因此教師能否打開學生的心扉,取得學生的信任,愛是首要條件。愛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催化劑”,它可以促進學生的轉化,是滋潤學生的心田甘露,可以把師生關系轉化為親密的朋友關系。后進生的轉化是歷來每個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我針對后進生進行分層教育,在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教育孩子要注意三條:一、發現不同點,就像天底下沒有一模一樣的樹葉一樣;世界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二、發現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只要善于尋找就能發現;三、發現動情點:孩子是人類真誠的群體,孩子的內心是純潔的,孩子的情感是細膩的,例如:世界上的愛各種各樣,而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復雜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愛是由班主任老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內容上表現在班主任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地要求學生等。班主任對學生的愛不同于父母對子女的天然之愛,對學生的愛應是超出母愛,更偉大的愛,因為它要無條件地愛每一個學生,好的、差的、丑的都要愛得起來;但它又是有原則的,不是遷就放任的愛,而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將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時時處處都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重用。但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后進生的心解凍非一日之功啊。惟有老師對他們的理解、尊重和真心、真誠的溫暖,才可能消解冰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通過以心換心,以情換情,以人格塑造人格,逐漸把他們轉化成為勤學守紀、講文明、有禮貌,成績好的好學生。讓班里的每個學生都能以我為榮。
四、要慎用批評。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于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在“責”的同時讓學生從感情上感受到愛,從心理上樂于接受,就需要探討“責”的目的、分寸、時機、方式。批評的方式有很多,但當眾不留情的數落,苦口婆心的勸說,粗暴的訓斥,無聲的責罰,都將給批評罩上一件冷漠、無情的外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導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對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評的藝術與技巧。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教師過多地橫加指責,或告之家長加以懲罰,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既于事無補,又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
當學生出錯時,教師要深入地了解出錯的原因,當時當地的情況,甚至于家庭狀況,誠懇地就學生所需去幫助他們。如:對于習慣性犯錯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幫助制訂改正計劃,幫助實施,幫助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也許是物質上的,也許是精神上的真誠的幫助能解開他們心里的疙瘩,解決實際問題,去除導致學生犯錯的根源,進而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五、要理解寬容學生
理解寬容學生就是懂得學生心里想的,相信學生口里說的,明白學生手中干的。中學生由于年紀小、閱歷淺、經驗少等多種因素,不時會出現或輕或重的錯誤言行,這些都在所難免。作為新班主任,對學生,尤其是對后進生的錯誤,不能“見到風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動輒訓斥,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正確的態度是:允許學生犯錯,又允許學生改正錯誤。同時要知道,改正錯誤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需要班主任細心、細致、不懈地教導、指正。唯有理解學生,才能與學生溝通。慈祥的面孔,溫柔的笑容,幽默的言語,以及善意的目光,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能貼近學生的心,更能取得教育的實效。
教育有法,法無定法。作為班主任,不要拘于傳統的管理模式,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要抓住現象、分析本質、對癥下藥、尋找規律。要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干。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塑造合格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