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的德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新課程改革更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的滲透。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新時代的要求,教師更應充分利用物理教學這塊特有的德育陣地,發揮物理學科中蘊含的德育思想。將物理教學中融入德育,全面提升中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穩實的基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德育大綱也指出:“各科教師均要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之中,把德育大綱的貫徹實施,看作是各科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物理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這不僅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世界觀,而且對物理教學本身起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本人淺談幾點愚見:
??一、審美教育
??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物理學揭示了自然界豐富多采的運動形式及規律,同時也展示了自然界在結構上的對稱、和諧與韻律美。科學中的美學不言而喻。
??磁鐵總能吸引鐵磁性物體,小磁針被懸掛起來,它的一端總指向南極,另一端總指向北極。我們的祖先最早把這一物理規律美變為實際的科學美,發明了指南針,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牛頓“”站在巨人的肩上,將看似相互孤立的力學知識、各天體上紛亂復雜的機械運動,通過數學方法,簡潔、概括地表達為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充分顯示了物理的簡潔歸納之美;反觀微觀世界,庫侖定律竟與萬有引力定律的表達驚人地相似。種種的科學之美,強烈誘發人們探索自然奧妙的欲望。
??二、情感教育
??新教材的編排更注重了教材內容的人文關懷,即人們對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對善良、誠信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頌,本質上使學生通過接受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科學精神。新教材還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知識的探究過程和實驗設計方案的擬定,注重學生在了解科學家探究科技的艱辛歷程中體會堅韌的科學精神并學習。試想,如果沒有科學精神的熏陶,沒有情感教育的灌注,教材是多么地缺乏生命力。例如,信息窗中介紹照相機的濾鏡、人工彩虹、光纖通信、磁懸浮列車、人工降雨等與科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也滲透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同時物理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列寧曾明確指出:“現代物理學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家愛因斯坦也認為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他非常重視哲學研究并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哲學的思想也是通過教材的滲透才能順利傳達到孩子們的心靈。如果教師能充分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把科學內容和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應用哲學指導、闡述物理現象和規律,滲透哲學思想,努力把物理學習上升為學科方法的學習,對學生正確而深刻理解物理知識卓有成效,而且對形成科學世界觀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愛國主義的教育
??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頑強的進取精神,除了來自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來自對祖國的前途、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這是學生思想品質中最為寶貴的學好物理課的精神支柱。
??縱所周知的四大發明、張衡的渾天地動儀、沈括的《夢溪筆談》等科學文化珍品在世界的寶庫中光彩奪目。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從1950年起就要求回國報效新生的祖國,美國當局百般阻撓,對他進行慘無人道的折磨和迫害,最終他克服重重困難,并為祖國的國防科技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錢三強、王淦昌、陳學善、戚發軔等一大批科學家致力于祖國的科學事業,才有“兩彈一星”的光環,才有“神舟”載人的夢想。
??教師如果能結合教材內容、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以及我國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進行授課,無疑將震撼學生的心靈,優化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質。
??四、意志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所介紹的科學家為了取得成功,追求自然奧妙而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刻苦勤奮的精神,為科學事業忘我獻身的品格,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科學素養,將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優化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
??居里夫婦不分寒暑、不分晝夜,從8噸鈾瀝青礦渣中提煉出0.12克氯化鐳;法拉第歷經十年,經過上百次實驗,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伽利略為了追求科學真理,堅持觀察和實驗,終于被他開啟了人類“實驗物理”的先河……
??總而言之,物理教學中蘊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的物理學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必定可以實現新課標下充滿情感的生動課堂,實現每一位學生科學素養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