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扁舟起航在語文課堂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德育歷來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世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怎樣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嚴峻的現實擺在每個教師的面前,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是責無旁貸。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想法:因為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開展德育工作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課文中高大豐滿的任務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是德育滲透的好教材;二、課文中描繪的深遠的意境,極易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三、歷史故事中雄辯的論證和縝密的說明不僅使學生語文水平得到提高,更增強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意思內涵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關鍵。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從導語中滲透
俗話說:“好的導語就像打開知識的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它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作文《記一件成功的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知道在05年春晚上獲得全國觀眾最喜愛節目特等獎的是什么節目嗎?”學生回答《千手觀音》。“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這精彩的瞬間吧!”(看舞蹈《千手觀音》片段),“你們知道觀眾為什么會給他們這么熱烈的掌聲嗎?是的,這21位演員以自己非凡的勇氣,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這21位演員背后就有21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他們舞出了美麗,舞出了靈魂,取得了輝煌的成功!讓人震驚,令人震動。”這時隨機板書:困難挫折成功。“今天我們就以‘成功’為話題,來寫一篇習作,先來讀一讀習作提示。”“同學們在生活中也一定碰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有過無數次挫折,最后獲得成功的經歷,也許談不上轟轟烈烈,但我相信都是大家最真實的體驗。那么,哪一次的成功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閉上眼睛回憶回憶。”這樣的導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自然而然的激發了他們對成功者的敬仰之情,為后面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二)在朗讀中滲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新編的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不僅故事性強、還極富情趣,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表演讀、跟讀、賽讀,在讀中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體會人物的心理,我們可以適時點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作者的某些優秀品質。
在讀書中體會。在學習《媽媽,不要送傘來》這一課時,我摒棄了以往逐段講解的方式,先讓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設想:如果媽媽就在自己跟前,你將怎樣和媽媽說話?確定了朗讀的基調后,引導學生結合“小雨,慢悠悠,大雨,奔跑”等詞語進行反復朗讀,仔細品味,學生的情感一次次投入,漸漸地讀出了自己在小雨中漫步的感覺以及冒著大雨奔跑時的勇敢歡快的感覺,并表達了自己對母愛的理解。“那么,你能像課文中的小朋友一樣發自內心地把這些話告訴媽媽嗎?”學生帶著對媽媽表明心聲的語氣,認真朗讀,真切體會媽媽的辛苦。如果天氣下雨,可趁機問:“這時,你該怎么做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堅決不要媽媽送傘來,并樂意幫助媽媽做事。德育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真的是兩全其美。
在朗讀中感悟。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在創作是,不管選取什么題材,也不管運用什么表現形式,他們都著力抒發著內心情感,表達著內心的體驗。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抓住有利時機引導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等,通過想象去感受作者這種對人生的“心理體驗”,與課文的感悟相碰撞,產生火花,從而感受到文章中的內涵。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當學生讀到“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樹枝上興奮的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愛的小鳥,你能告訴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嗎?學生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有贊美家園環境舒適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發出誠摯邀請的:(例如,遠方的朋友,請到“鳥的天堂”來!讓我們遠離那被工廠濃煙污染的空氣,遠離那被獵人捕殺的危險,遠離那亂砍濫伐,破壞鳥類家園的人們……)還有向人類發出呼吁的:(例如,人類啊,請救救我的同伴們,要知道,拯救它們,就是拯救人類自己啊!)等。這樣把握契機適時點撥,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思維被激活,想象豐富起來,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涵,品德方面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三)在講解中滲透
平時在課堂中,分析課文時,我會適時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體會重難點句子的含義,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詹天佑》一課中“修筑鐵路”部分共三個自然段,分別是: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我在教學“勘測線路”時,從詹天佑說的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詹天佑對工作的認真和對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從詹天佑的行動中,引導學生認識詹天佑與工人同甘共苦的精神;從描寫詹天佑思想的語句中,引導學生體會詹天佑修路得決心很大。教學“開鑿隧道”時,我對描寫兩地山勢不同以及怎樣開鑿的句子重點講解,同時還用圖示法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邊讀邊畫,學生理解了詹天佑根據地勢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開鑿隧道,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學習他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和探索的精神。
(四)在練習中滲透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采取隨堂練筆的形式,能恰如其分的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的感情,并使之受到熏陶。如教學《凡卡》一課,凡卡最終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感情被激活了,他們思維活躍、各抒己見。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筆內容:a.讀后感。b.我和凡卡比童年。c.續寫《凡卡》。通過這次練筆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觸動。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了凡卡悲慘命運的根源,并懂得在那樣黑暗的社會里,凡卡注定擺脫不了悲慘的命運,體會到了凡卡孤苦伶仃、痛不欲生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總之,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也是關鍵階段,如何提高德育的時效性,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一個有愛國精神的人,一個勤儉節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關心他人的人,自強自立的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人,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這將是我們所有教師長期努力的課題。
德育向來是小學教育工作中常常抓不懈的環節,語文課在小學階段占據著學生們大量的時間,在語文課上逐漸滲透德育教育,是最合適不過了。課堂上一個優秀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能夠喚起學生真實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從“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考,喚起學生情感”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再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主題,從“事實說話補認識,情景再現溫經歷,親身體驗強感受”入手設計導入,為突破課堂教學重點服務,從“形象感知釋感念,類比感悟滲道理,情景體悟揭困惑”入手設計導入,為解決課堂教學難點服務,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從而真正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導入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