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與實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古人告訴我們,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然后才是“授業解惑”。可見,德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校所培養的人才的質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呢,筆者談一下個人的見解。
一、德育重小事,潤物細無聲
一個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現著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質,任何思想、精神、品質都是由點滴言行積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說,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從小事抓起,不從點滴小事著手,學生優良品質的養成就無從談起。為此,學校應提出“德育無閑人、人人育人,德育無小事、事事育人,德育無空地、處處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兩規”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隊會、晨會對學生重點加強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一日常規》為內容的“兩規”教育,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使學生從小養成講文明、守紀律、勤奮學習、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二是注重發揮教師榜樣示范作用。每位教師都應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上來,形成德育合力。教師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習慣、積極的人生態度影響教育學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如紅領巾廣播站、櫥窗、升旗儀式等,弘揚孩子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引導孩子糾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為的萌芽點。讓孩子的閃光點不斷閃亮,輻射他人,影響并連成一片,使不良的行為沒有成長的土壤,從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長。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資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園地,像春雨一樣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體,活動促發展
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認識、情感和行為習慣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舊質到新質的矛盾運動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為參與德育活動的主體,主動積極地認識、體驗、踐行,能夠自主地解決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關注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實踐與體驗中得到升華,使學生們的知行得到統一。
1、體驗活動
可以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從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體驗,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內化、升華。可以開展“我為父母做件事”德育體驗活動,以“兩愛兩爭做”(“愛父母,爭做好子女;愛勞動,爭做好少年”)為主題,以“我為父母做件事”為載體,引導學生在一周內每天堅持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為契機,號召、鼓勵學生在“體驗周”后養成習慣,更要不遺余力的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學生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親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類似的體驗的活動,能促進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形成,學會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奠定基礎。
2、班隊會活動
德育的特點是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著眼,不斷地強化、深化,在潛移默化中,在學生的認同中完成對學生的教育。班隊會活動是德育少先隊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徑,對良好的班風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圍繞學期德育重點,學校校每學期都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會活動,圍繞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禮儀、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靈上得到溝通,使德育內容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心靈之中。
3、表演活動
學生如果作為表演者、觀察者,或是作為藝術作品的欣賞者,就會進入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這有利于德育的內化。同時,表演活動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無論作為怎樣的角色,學生都會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蘊涵的道德力量,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課本劇表演、器樂表演、演講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設了發揮才能的舞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競賽活動
為了滿足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可以針對一個時期的德育重點精心設計競賽活動,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比一比,賽一賽,如每學期開展一次自理競賽活動,每學年開展一次文體競賽、小制作比賽等,不僅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也讓學生在競賽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動
為凸顯學生個性,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時空,可以在學校走廊的櫥窗內開辟作品展示臺,展出學生的書法、繪畫、剪紙等作品。開展“慶六一”歌詠比賽,將活動作為平臺,讓學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發內因,積極地接受教育。
6、實踐活動
學生除受學校、家庭的影響外,還要接觸社會,受到社會的不同影響,而這些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會做人,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如走上街頭,清掃街道垃圾;鼓勵學生自愿組成關愛小隊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服務;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軍烈屬家送溫暖……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爭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德育重課堂,堂堂皆育人
課堂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關鍵的環節。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學生在課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將會潛移默化地反映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課堂教學的靈魂是育人,抓住了課堂,才抓住了“全員德育”的精髓,才抓準了學校德育的命脈。課堂中的德育應貫徹于每一個學科,貫徹在每一節課堂的始終。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樹立全面育人的觀念,樹立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理念,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德育,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中滲透德育,組織學生實驗中滲透德育,在一切教學活動中都要滲透德育。備好課是基礎,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內容,德育內容有表層內容和深層內容。往往德育內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內容之中,需要我們重點挖掘深層內容。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使德育內容寓于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悟出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教師要善于變德育為“涓涓細流”,使其伴隨自己的教學,長年累月地浸潤、滋養學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認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必須樹立新觀念,必須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抓起,必須面向全體,必須抓德育活動,必須立足課堂,必須持之以恒,確保德育內容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