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的語文德育教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筆者認為在陶冶學生情操,升華情感,凈化心靈,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逐步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等方面,語文學科在眾學科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但如何進行語文學科德育的教育呢?我想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來實施德育的滲透,運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性原則,借助文本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影響人、塑造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是較理想的選擇。
因為語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典型的事例、震人心弦的藝術形象、美麗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動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極好材料。
如在教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海倫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喚起了對海倫無比崇敬的情感,為整堂課創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圍。下面通過課文的深入學習,他們對于海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莎利文老師愛的奉獻的感悟便水到渠成地深入了他們的內心。還有學習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幸福觀;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品質;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戰斗精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豐富的人文倫理道德觀。再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生飄泊潦倒,但始終關心祖國命運、人民疾苦的杜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愛國人士朱自清等,他們的優秀精神品質,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通過對他們事跡的講述,學生自會在心中有敬仰、追慕之情,老師誠摯的歌頌與贊美也會在學生心中定下航標,自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語文教材中的好多課文都是陶冶學生道德情操的好材料,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或組織有意義的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如筆者曾在教《斑羚飛渡》時,先讓學生了解一群被獵人追趕的斑羚被逼上懸崖,陷入了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然后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中是否也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教學《海燕》時,可從高爾基的苦難經歷、革命斗爭精神和他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開講。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了高爾基那種逆境中成長的堅強意志。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讓學生課前先寫一篇有關“三·一八”慘案的報道及一篇紀念劉和珍的悼詞,然后挑選兩名同學上臺朗讀,營造濃濃的悲憤氛圍,深入體味作者當時的心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憎情感;教學《雷雨》一文,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剖析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去把握、領悟作品的思想傾向……
語文課文中描繪的美麗景象也隨處可見。如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那“山水之間”的醉翁亭;那“折戟沉沙鐵未銷”的赤壁遺跡;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那“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南國秋色。那故鄉的榕樹、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這些美景經過教師繪形、繪聲、繪色的渲染,再由學生反復朗讀、品味鑒賞,久而久之,無聲潤物,就會在他們內心深處培養出對祖國的熱愛,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對理想事業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價值的目的。
教學中,教師還可結合所學課文,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學習和行為實際,指導學生寫周記、辦展覽,不定期地舉辦辯論會、演講比賽,還有課前三分鐘小故事,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征文活動等等。總之,可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條件,制造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記得給學生們讀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位美國老師在課堂中用到了音樂的樂器,可惜學生把鼓給敲破了。那位老師走過去,問道,“怎么壞的?”她說:“我這樣,這樣,就壞了。”“好,你再給大家表演一下,是怎么壞的?”老師說。那個同學又把同樣的動作做了一遍。老師接過破鼓,邊敲邊說:“這樣敲就會壞的。好了,現在這鼓已經壞了,每個同學跟它說永別了,它再也不會陪你們玩,給你們帶來樂趣了。”最后老師把他收進了袋子。美國人的教育中沒有“賠償”問題。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學習,如何鼓勵他們學習。當東西真的損壞了的時候,他們用“永別”的形式喚起孩子的良知和同情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了樂趣與愛惜同在。將道德教育融入學生的真情實感,這難道不是最好的道德教育么?
還有一次,根據電視中的一件事,把它講給了學生,就是一個公司招聘員工須回去給父母洗腳一事,把孝順與人品講了一番。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家長來校,說起了孩子的變化,便提到孩子懂事了,知道關心父母了,并說起了語文課上的幾個小故事,孩子回家是如何講述的,可以說學生接受了老師的引導,并將其付諸行動,產生了這樣的良好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每時每刻都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才。語文老師更應依據語文課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教育主渠道作用,時時進行德育的滲透和影響工作,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