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德育教育是學校一切工作之首,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自覺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為祖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義務教育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使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教學是學校的中心任務。怎樣才能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經過幾年的不斷學習,探索,總結出了以下做法:
一、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平時的備課中
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處于一種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處在人生中比較危險年齡,因此,在這個階段十分需要老師、家長的關懷和指導。寓德于教顯得更迫切、更必要。為了有計劃,有目的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必須把德育教育貫穿于自己的備課中,備好自己每堂課中的德育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學習目標與學習興趣教育
根據初中學生好奇、好勝、好表現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為社會服務的思想是物理科德育工作的重點。初中物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物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三、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
一個意志堅定的學生,他能頑強地戰勝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對待一切,學生道德素質與心理品質的好壞,對其今天的學習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應把握好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充分利用物理課本中的閱讀材料向學生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
四、愛國主義的教育的滲透。
通過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史料,給學生講歷史上我國在物理領域對世界科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展示我國物理的發展成就,
這樣通過對中國這些物理學成就的客觀介紹,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五、開展專題講座,運用史料鼓勵學生。
為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舉辦一些專題講座,系統介紹我國物理家對祖國,對人民的學術貢獻,以及他們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而不斷求索的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例如可通過講座,以故事的形式介紹如《兩彈元星——鄧稼先的故事》,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的故事,介紹我國中學生歷屆在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所取得的優異成就等,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六、利用物理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世界觀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受到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如:在“歐姆定律”的教學時培養學生普遍聯系的觀點,當電阻不變時,電流與電壓的變化關系。
總之充分利用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就會使物理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不但獲得理論知識,而且也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思維品質,使學生不但會讀書,更要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