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愛”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來主張文道統一,要求學習者讀書做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通過后天的“習染”修身養志,達到“修身、齊國、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孔子“克己”,孟子“贍養浩然之氣”,屈原注重“內美”,司馬遷講“忍性”,諸葛亮“儉以養德,靜已修身”等等,他們莫不是通過讀書學習,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讀書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思想品德的修養,在當代,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直接關系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德育工作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一些地方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放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法制教育,至使少數學生受不良風氣影響,誤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最近新聞媒體披露的有關案例,雖然是極個別的,但確實令人震驚,發人深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致使一大批人需要下崗在就業,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在當前的商業活動中,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現象時有發生,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扭曲了一些人的思想,以及西方思潮的泛起等因素,加重了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任務,要做好德育教育,教師必須啟發學生。教育,就是從愛出發的,沒有愛,教育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學生的心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木塔爾和雅可卜曾做過一次教育實驗。1968年的一天,他們來到美國一所小學,從1—6年級中各選3個班,對18個班的學生“煞有介紹”地做出發展預測,并以贊賞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并要求教師保密。8個月后,他們對18個班進行測試,發現名單上的學生大有進步,活躍,開郎,求知欲旺盛,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原來教師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皮格馬利翁是古代傳說中塞浦路斯島上的一位年輕國王。他精心雕刻一尊象牙少女雕像,精誠所致,少女活了,做了他的王后,白頭偕老。由于教師們相信羅森塔爾等人的“權威性”謊言,格外愛那些在名單中提到的學生,“愛”滋潤了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自尊、自愛、自強,因此學生的進步很大。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或叫“皮格馬利翁效應”。這件事充分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會產生相應的良好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神圣的愛,它不同父母對子女的天然人倫之愛。也是不同于男女之間的親昵之愛。這種愛是最純潔的,摻不得半點私心雜念,不允許有任何需情假意的成分。它的本質是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崇高的情感態度,是長者對幼者的愛撫,是師生之間的一條感情通道,是照亮學生心靈的燈塔,是培養人的重要途徑。
我班有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一直分居,父親讓他離開母親,母親要他仇視父親家族的人,這個男孩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畢竟面對的自己最接近的人。上課經常神思恍惚,下課沉默寡言,成績直線下降,我從側面了解到情況后,先試探地問他成績下滑的原因。他沖我苦笑笑,搖搖頭轉身走了。從此,我更加密切注視他的一舉一動。一次升旗時,他突然暈倒,我及時的扶住了他,并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馬上抬到醫務室進行護理,等他睜開眼,第一眼看到的是滿臉焦灼的我,他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又聯系到他的母親,陪同他們到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之后,我又跟他做了一次較深入的談心,終于他肯敞開心扉向我吐露一切。我告訴他:“父母感情不和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自己一定能解決好,要你做的事你做不到,可以和父母單獨談談自己的看法”,并鼓勵他就把這件事當作一次磨練自己的機會吧。現在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臉上。
教師熱愛學生,就能想方設法地教好學生,就能尊重學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從而引導學生得到思想的升華,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這學期,在教第八冊中《麻雀》一課時。上課鈴響,走進教室,學生竊笑不已,拼命忍著。我環視一周,和藹地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同學們想笑就笑出來吧。我們開心地笑過之后,就要集中注意力上課”。同學們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地看著我的一舉一動。
我開始敘述作者打獵歸來遇上的什么事物,板書課題,當我的眼睛看著學生,右手下意識地揭開粉筆盒蓋,手觸摸到一個溫溫的,軟軟的,毛茸茸的東西,我觸電似的縮回了手,看著我這受驚的怪樣子,教室里頓時爆發了一陣哄笑,有幾個調皮的男學生甚至笑彎了腰。我的心被激怒了,感到老師的尊嚴受到了挑戰,憤怒的火苗燒灼著我,怎么辦?
立即發怒,不再講課,用嚴厲語言的鞭子抽打學生,或令學生互相檢舉、揭發查出搞“惡作劇”的人……無論選擇哪種,這一節課都會泡湯,并毀了我一向溫柔慈愛、要求嚴格、遇事有辦法的形象。于是竭力靜下心來,用對學生的全部的愛心勸自己往好的地方想。因此,微笑地說:“是誰這么有心計呀,知道我們要講《麻雀》一課,給我們捉來了一只小麻雀,提供了活標本,課文中說,小麻雀無可奈何的拍打著翅膀,呆呆地立在路中央,我們看一看這只離開母親的小麻雀是什么樣?和作者描寫的一樣嗎?”我用手小心托著小麻雀送給學生們看,學生的思維引上了正路,講完課我問:“假如你是小麻雀,你媽媽會怎樣?小麻雀會怎么想?我們應該怎么辦?”孩子們用自己稚嫩的心設想了很多很多,我最后總結說“愛是最偉大的,無私的,我們應該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象愛別人一樣愛自己。這樣的話,我們這個世界……”說到這兒我故意拉長了聲調,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將會變得更美好。”課是在孩子們的感情得到升華中結束的。這也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愛的重要作用。
教師愛學生,要熱愛所有的學生。教師的愛,對任何學生是沒有限界的,沒有等級的。教師秉公無私,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偏愛偏恨。不能以貌取人,因哪個學生長得漂亮、伶俐一些就施愛愈多;不能以分取人,因哪個學生成績好一些就施愛愈深,反之則愈少愈淺。這是不對的,不公平的,不僅不符合教學的原理,更違背一個人民教師起碼的師德。只有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愛學生,尤其要愛學困生,學困生是學生的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差”是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或是先天不足;或是父母離異,心靈受到傷害;或是寄人籬下,無人管教;或是溺愛所致,等等這些帶來他們品德上、學習上的“差”,對待他們更應格外扶持,格外關心,被加愛護。像對待傷殘的花朵一樣,找出原因,區別對待。讓每一個學生都抬的起頭走路。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教師愛學生,更要嚴格要求學生。“愛心啟迪,嚴慈相濟”。這是愛生的重要準則。教師愛生不是放任寬容,不是溺愛,不是把學生視為心肝寶貝似的疼愛。如此,充其量是“母雞式的愛”〈高爾基語〉。教師愛生是嚴肅的,嚴格要求的愛,富有教育意義的愛,“嚴是愛,松是害”,“教不嚴,師之惰”,這些有益的格言是值得教師認真記取并嚴格實行的,要知道“嚴師出高徒”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我班有一個女同學聰明伶俐,家庭條件也很好,惟一的不足是家里對其溺愛。一天上午,第四節課是音樂課,她謊稱自己肚子疼沒去上課,與另外一名學生留在了教室。原來她是看到有一個學生帶了20元錢,想花錢而自己沒帶。就利用教室沒人而竊取了這20元錢,中午丟錢的學生告訴了我,并說某個學生告訴了她是這個女同學拿的,并在校外小賣部都花掉了。我叮囑丟錢的學生先不要聲張,然后去小賣部核實情況后,回來找這個女同學談話。在事實面前,她終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我沒在同學們面前批評她,而是找來家長說明情況,共同對她進行教育并作了賠償。即保全了她的面子,又嚴厲地指出她的錯誤責令其改正。
甘為春蠶吐絲盡,愿做蠟燭照人寰。教師愛學生,需要“春蠶風格”和“蠟燭精神”,犧牲自己,獻身學生;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既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又為學生思想品格的修養做出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