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21世紀,“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實施主體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而應更多地關注“人”。語文教學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務。同時,由于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在發揮語文教學德育功能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滲透德育教育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去用形象表達展現出來,而足以語言文寧為中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所以,我們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有機滲透”上下足工夫,要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貫穿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當中,從引導學生“讀義”人手,進而達到“悟道”的日的,笆不能在知識講完以后,來一段“課后語”,另搞一套政治說教。換句話說,語文教學滲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離。
二、準確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進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決于對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準確與否,小學語文教材編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點,教師應該從教材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品質教育,切忌牽強附會,無限上綱。如有的課文介紹祖國的大好河,筆者認為,就應借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有的課文贊頌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就教育學生繼承、發揚革命傳統;有的課文描寫舊社會兒童的悲慘命運,就借此教育學生熱愛新中國。
三、讓學生在情感參與中受到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人情人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還要注意讓學生在誦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誦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誦讀、思考、感悟,這可能會收到比單純講解更好的效果。
四、把語文課的品德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能力,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的良好品德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發學生情感、動之以情外,還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導之以行。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從而提高思想素質,其效果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