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學德育工作的困惑及對策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學校德育工作是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工程”。隨著社會的進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進步,當代中國社會現狀特點無不影響著我國青年學生,新舊交替的膠著狀態致使社會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發展。學校教育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社會的發展無疑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和影響。
一、當前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提出的挑戰。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學校必須加強德育,加強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夠使他們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這對學校德育工作來說是一大挑戰。
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的挑戰?,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學生對人類有更高的道德奉獻、自律意識、集體主義觀念、團隊協作精神。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是十分艱苦的,是要付出艱辛勞動,貢獻畢生精力的。學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激勵學生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認識到要和發達國家比速度、比實力,必須努力攀登科學高峰,這是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問題。要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學習決不是其個人的事,是關系到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生死存亡的大事。
3、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挑戰。目前,上網對學生來說已不是時尚,而是學習生活的一部分。互聯網是一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信息傳播工具,但是,面對信息的良莠不齊,如何發揮現代高科技的有利因素,揚長避短,主動出擊,用正面的宣傳占領青年學生的思想陣地,使其既要有獲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學會篩選,學會鑒別,學會吸收,學會抑制。因此積極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是每個學校義不容辭的職責和面臨的課題。
4、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由于經濟地位的區別,人們的思維方式、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一致。堅持和弘揚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堅持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尋找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結合點,抑止個人主義的膨脹,也是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積極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1、創新德育觀念。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首先是觀念的創新。具體包括:一是由“小德育觀”向“大德育觀”的轉變。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而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德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不僅能通過教師的教學,學到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能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到教師的品格、修養和治學態度,同時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也離不開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和良好育人環境的熏陶。二是由單純的灌輸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轉變。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所面對的信息量急劇擴大。一方面學生已不滿足于課堂上的單純說教,另一方面,面對大量的混雜信息,學生眼花潦亂,無法辨別,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亂。這就要求學校德育工作要從過去單純的灌輸式教育轉向以引導為主的辨析式教育。三是由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的轉變。知識更新周期的加快,使學校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正從一次性教育轉向終身教育。與此相對應,學校德育教育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德育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面向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機制,為人才的培養和長期成長服務。
2、創新德育內容。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變革必然使道德生活發生變化,提出新的道德問題,這就需要學校德育工作貼近實際生活,不斷充實新內容。一是突出主旋律教育。學校德育教育內容要突出時代主旋律,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要用先進的思想教育學生、武裝學生。二是以愛國為內容的道德教育。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加入WTO,人們的國際聯系和交往會大幅增加,不少學生將來會走出國門,面向世界。讓學生明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認清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休戚與共,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而奮斗,始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頭等使命。三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內容的環境道德教育。當今時代,中國和世界面臨著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這些新問題的出現,要求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深入這些新的領域。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經濟倫理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十分重要。四是加強現代科學知識的教育。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需要拓寬視野,把各種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用的知識,對豐富人們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糧,都吸引到學校德育工作的體系中,進一步促進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五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這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教育,可以使學生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從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四觀兩論”。
3、創新德育方法。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不僅需要在內容上創新,而且需要在方法上創新,只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新途徑和新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強化學校德育實踐環節,變“舊三中心”為“新三中心”。過去學校德育工作脫離實際,側重講理論,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情況,其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情況必須改革。二是開創學校德育新渠道,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新渠道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可通過各級黨政機關在網上介紹本地區的發展現狀與前景、校外一些先進人物的人生經歷和事跡介紹、學生間平等的網上溝通和交流、專職德育工作者開辟網上信箱和聊天室等方法,積極介入學生的網絡生活,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三是開辟學校德育新途徑,重視青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咨詢輔導等方式,對青年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四是健全學校德育管理體系,準確評估德育績效。學校應把教學目的、生活管理和情感溝通密切結合起來,讓學校德育貫穿工作到每一個教育環節。
4、創新德育載體。學校德育工作載體的創新要堅持以下三個結合:一是滲透性與專題性相結合。既要從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環境育人的要求出發,把德育滲透到與青年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在教學、管理、服務和文化活動等各個環節,形成滲透性的德育載體;要抓好思想政治素質專題教學和活動的開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活動方案,做到情理交融,化虛為實,使這種專題性的德育載體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二是聚合式與輻射式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德育功能,通過各類學生社團吸引不同興趣的青年學生加入其中,形成聚合式的德育載體。三是現實化與虛擬化相結合。在以有形德育陣地如廣播、電視、報紙、板報、墻報等現實化德育載體為重要依托的同時,積極建立網上德育陣地,運用網絡這一虛擬化的教育載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開辟新型德育空間,使學生可以在隱匿真實身份的條件下,充分實現思想碰撞,提高認知水平和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