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及其解決對策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我國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
1、德育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脫離社會發展需要。德育內容滯后,重大節而輕小德。在當前的中小學德育內容中,極多的注重政治立場,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養,而較少地重視行為習慣,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細節品行的養成。德育內容具有較強地功利主義傾向,往往為了考試而創設內容,輕視學生的實際需要,難以滿足學生生活上的需要,使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德育“無能論”的觀點。除此之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競爭機制的廣泛引進,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這無疑要求德育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改革德育內容,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然而,由于德育和社會生活缺乏建立廣泛的聯系,因此,德育內容漸漸脫離了社會生活需要,顯得陳舊、單薄。
2、德育方法單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學校的德育往往采取“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生硬地方法實施強制性的灌輸德育知識,老師僅僅靠“一顆粉筆一張嘴”的方式教育學生,這種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德育之花,不僅使德育經不起現實的考驗,還極大妨礙了學生自覺自愿精神的形成,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這種傳授方法使德育失去了本源的色彩,致使德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3、德育地位不高,重視程度低。德育地位不高,這是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也是人們一直探究的課題。然而,德育地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多數學校教育中,重視智育發展,輕視德育,可以說德育在學校中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況,正如人們對德育的評價,“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本校的聲望,吸引更多的學生就讀,在學校根本不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一般將德育教育混雜在政治課程里面進行教育,使德育蛻化為政治,弱化了德育功能,使學生難以發現德育的重要性;二是德育經費不足。國家、學校對德育的經費投資不足,限制了德育活動的開展;三是德育缺乏與社會、家長聯系,因此,得不到社會、家長的支持,造成德育僅僅成為學校教學的內容;四是德育吸引力不強,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五是社會上功利主義的高揚造成了德育功能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減了德育在學校中的地位。
4、德育評價體系不完善,教育觀念轉變困難重重。目前中小學德育評價方式是以書本知識的考試代替學生的全面系統評價,以對認識掌握多少來衡量品德是否高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唯分數論”,一切教育評價的著眼點都聚焦在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上。部分老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部分老師只看重學生的分數,忽視學生德育的培養。雖然我國提倡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在現實的利益誘惑或獨善其身的兩難選擇面前,他們往往毫無招架之功,只有繳械投降的份,因此教育觀念轉變困難重重。
5、重視道德知識的灌輸,輕視德育實踐教育和道德行為的養成。中小學的德育往往實行灌輸性的方式,重視德育道德知識的灌輸,局限于認識上的教育。由于學校場地和經費的不足,以及一些老師仍然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者考慮到學校的升學率問題,德育的實踐教育往往被忽視,得不到重視,因此,學生對德育的認識多數停留在認識層面,多數不懂得如何將德育的認識轉化為行為上來,如何使個體知、情、意、行的均衡發展,致使學生不能更好地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新聞播到:一些有錢的中國人到國外旅游,卻遭到一些國外旅游景點不歡迎。原因何在,原來是他們不講文明,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等不良現象。其實,深究原因,還不是教育的失敗,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6、德育資源缺乏必要整合。具體表現在:一是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社會相脫離。中小學的德育教育只是在學校中進行,而與家庭、社會缺乏聯系,更沒有建立一定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溝通交流的長效機制,造成中小學德育教育孤軍獨行,得不到家庭社會大力支持和幫助,因此,長期存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嚴重脫節的現象,致使德育資源得不到充分的整合;二是德育教育缺乏與其他學科建立緊密聯系。目前中小學的德育教育只是在政治課程上得到體現,而與心理課程、語文、數學等等課程嚴重缺乏聯系,滲透性不強,甚至在這些科目中難以體現德育的性質。
二、解決我國中小學德育問題的建議
1、采用探究性教學方法,加強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充實德育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到德育實踐中來。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提倡開展豐富多樣的綜合性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綜合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同時,改革德育教材,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引進新素材、新觀點、新價值觀,充實德育內容,使德育教育更貼近學生、走進學生。
2、加強各種資源整合,優化育人環境。加強各種資源整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政治課改革,不斷完善德育教材;二是引進心理輔導,拓寬德育內容;三是加強德育教學滲透到其他科目中去,實現德育與其他學科建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聯系;四是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系和合作,可以學校采取各種“家長座談會”、“家長教育講座”,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社會各種活動,充分利用資源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五是建立和完善學校德育機構,擴寬發揮德育的渠道,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德育的重要性。
3、創設多樣化的德育方法。首先,學校要改變原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實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煩悶的德育教學到吸引學生自主、自愿地學習的轉變;其次,根據學校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德育不僅以課程教學為主,還應該適當地增添各種各樣的活動,開展多彩、接近學生生活的健康向上的社會活動、辯論賽、文化體育活動等,增強學生對德育的興趣,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品德行為;再次,切實完善中小學政教處、共青團、少先隊等組織機構,發揮其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借鑒國外學校德育方法,如國外的“角色扮演”、“價值澄清”等德育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引進到德育中來
4、完善德育評價機制,轉變德育理念。“百育德為先”,中小學德育在眾多學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充分發揮德育作用,必須改革德育評價的方式,促進德育觀念的轉變。在我國國民素質不斷地提高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求我們拋棄“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采取形成性德育評價和終結性德育評價,定性德育評價和定量德育評價相結合,建立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推動德育評價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