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社會轉型與急劇變革下,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學校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轉變德育觀念,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辦法、新措施,以德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壞境的變化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提出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西方的價值觀念不斷深入,我國傳統的基本道德、德育目標和內容必將受到嚴峻的挑戰,德育價值的多樣化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價值主體和價值標準也正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小學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越來越強。比如會使一些人的國家意識淡薄,失去對民族傳統的認同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影響和腐蝕著識別能力較弱的青少年學生。
??(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德育方法和手段提出的挑戰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成為影響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重要媒體,網絡在為我們提供大量先進的信息,促進師生交流的同時,網絡的發展也對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使德育的方式受到了挑戰,網絡的開放性、豐富性、交互性額高效性,從而使學生從傳統途徑如課堂、電視等接受的信息量大大減少,積極尋求開拓新的德育方式。另一方面,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學校德育的教育主體的傳統地位受到挑戰,德育教師的權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學校和老師不再是主宰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變化的唯一因素。
??(三)首要地位未能真正確立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智育第一、分數至上的錯誤觀念在學生、家長、老師的腦子里深深扎根,這使得學校容易走向重智育輕德育。這種情況在農村的中小學尤為突出。中小學用智育的方式進行德育,使中小學教育產生嚴重畸形。
??(四)脫離學生實際,空洞說教
??長期以來,我們德育工作不可否認存在著“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講“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學生行為規范”都采用“灌輸式”,空洞說教,成效不大。關鍵就在于我們不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五)學校還沒有形成教師全員參與的德育氛圍
??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師的事情,自己把任教的學科教好就行了。殊不知只有全體教師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共同對孩子實施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效果。
??(六)家庭德育的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品德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對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時侯,就教師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那樣會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勢,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中小學德育工作應采取的措施
??(一)德育工作要“以人為本”,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學校教育必須著眼于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因此,學校德育工作者應以學生品德發展為根本開展工作。
??(二)德育目標要有明確的層次性
??實施德育應該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德育內容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社會經驗,具有明晰的層次和序列。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符合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實際,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三)德育內容生活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德育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由個人推及家庭,進而推及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以己推人、由近及遠的方式,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建立在堅實而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上。德育應從點滴做起,融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同時德育的內容還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教育當中,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中小學生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增加一些新的教育內容。
??(四)改變說教式的德育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德育,在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靈活應用開放式、直觀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整地實現德育的價值。
??(五)德育課與其他教學相結合,德育途徑綜合化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學思想政治課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品德、政治思想教育,對學生最關心、影響最大失誤政治問題、形式問題、理論問題做出回答,多學生的認識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響。在其他課程得教學中,也要從各門學科的實際出發,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將德育的內容與要求自然和諧地融入學科的教學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
??(六)加強德育實踐,實現德育形式多樣化
??中小學德育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大力加強德育實踐,增加校內實踐活動,如演講、辯論等,反映社會倫理、政治制度等熱點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自律精神。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公益活動、軍事訓練、科技發明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
??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核心的德育工作,必須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配套進行。打破唯升學率評價學校質量的做法,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共同參與的學校評價制度;打破唯“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教師業績的做法,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基礎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打破唯“分數”判斷學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學科學習目標、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發展目標并重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
??(八)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培訓、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們在健康向上、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別關心單親家庭、貧困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教育,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
??(九)努力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使建成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切實發揮作用。市縣區政法、文化等部門要整治校園周邊的電子游戲室和各種形式的娛樂場所,嚴厲打擊傳播有害信息、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違法行為,凈化學生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