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視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中國古代的人生哲學亦可稱為“人學”,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學包括人生價值、人生境界、道德修養等眾多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國學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再創造,國學教育體系中有關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為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清晰而獨特的思路。
國學內涵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關于人生的理論實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關于人生哲學的探索,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知命有為的價值觀,形成先義后利的榮辱觀,從而達到存心養氣的人生境界,這也是當下德育教育的新的發展方向。
知命有為——肯定學生的主體性和人的價值。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不僅極力宣揚人之作為生命存在的普遍意義,也極力宣揚人之作為獨立人格和獨立主體的特殊價值。他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無畏氣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處事態度,“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信仰,都體現了他對主體價值、獨立人格的肯定和重視。
針對很多學生在各種壓力與誘惑中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人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和前進方向的問題,儒家哲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解決范例。“知命有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思想。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個性,讓他們樹立對自己對生活的信心,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
結合傳統文化的內涵,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開發學生潛能為己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德育工作者應把每一個孩子都視為“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正視差異,善待差異。人的個性總是獨特的。有人脆弱,需要扶持;有人自卑,需要鼓勵;有人缺乏自制,需要嚴格規范。但是不管學生個體差異如何,教師要力爭讓每一個學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德育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即讓每一個獨特的個性都閃光。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每一個人都有智能的強項與弱項。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是個“白癡”,而在另一個方面則可能是個“天才”。所以,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先義后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
榮和辱是道德哲學、同時也是人生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荀子有專篇《榮辱》,對什么是榮,什么是辱,榮與辱的關系及其類型等諸多問題,作了全面深刻的論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通常,辱者常窮,通者制人,窮者治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認為一個人或榮或辱,取決于他把義和利哪個放在第一位。荀子對榮辱的認識是從道德本位出發的,而這種道德本位在當今社會也是需要我們堅守的。
大學生在注重個性、重視自我的發展過程中,忽視了集體與個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導致個人為主體意識的突出。一些大學生在公共場所如教室的墻壁上亂涂亂畫,在走廊及自習室里大聲喧嘩、說臟話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社會公德缺乏。部分大學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在誠信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如出現剽竊論文、考試作弊、以不正當的手段競爭、違法亂紀等現象。
面對迫在眉睫的大學生德育教育,我們不能怨天尤人,關鍵還在于建設。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孕育了優秀的誠信傳統和鮮明的榮辱觀念,在當今社會,需要大力借鑒和發揚。當全社會都在呼喚誠信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思考,到底應該如何重建全社會的誠信呢?
的確,制度與法制可以增加非誠信成本而履行強約束職能,輿論可以履行監督職能。但是這樣還不夠,在某種程度上誠信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是人們內心榮辱觀念的外在反映。所以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增強更應該在校園中弘揚尚德守信的文化傳統,依靠文化熏陶提高每一位大學生的誠信素養。
心存正氣——培養學生自由自覺的人格品質。
在人格修養上,孟子提出“養心”與“養氣”的主張。孟子自謂“四十不動心”,說的就是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所動搖迷惑的意思。“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認為養心是主體自身自我修養、反省內求的過程,不是向外追求,也不必向外追求,強調“反身而誠”,強調自我反省,加強自身修養的內在過程。
引導大學生樹立一種浩然正氣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這種自由自覺人格品格的養成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個大學生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的各類具有特色的學生會及社團活動為德育教育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照顧孤獨老人和身體有缺陷的孩子,開展義務幫扶活動……在各類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提升了境界,提高了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正氣正派的人格品質也由此逐步養成。
德育工作者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創新思維,結合自身特色,充實和豐富大學德育工作的新內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實效性。例如曲阜師大根據地理優勢,引導學生零距離接近儒家文化圣地,感受孔子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孔子文化活動月期間全校師生參與誦讀《論語》經典活動,在誦讀中體悟先人智慧,凈化陶冶情操。
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因兼容并蓄而豐富多彩,因推陳出新而充滿活力,因特色鮮明而遠播四方。以國學促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實現國學與德育工作的創造性結合與升華,值得每位德育工作者多加關注。